欧美18av_双性受被各种工具固定调教_狠狠操天天爱_又黄又爽又色的免费网站小说

歡迎訪問順時針紀念冊分部官網-m.ftvqy.cn+微信關注/網站地圖/聯系我們/13908096439

免費咨詢熱線400-028-9097

萬縣糧校財12班同學聚會紀念冊定制

首頁 同學聚會感言 精神分析——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訣(高月明)

精神分析——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訣(高月明)

順時針紀念冊 m.ftvqy.cn 閱讀:

篇一 : 精神分析——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訣(高月明)

精神分析治愈心理疾病秘訣

高月明

本篇文章即將獻給那些在心靈痛苦泥潭中掙扎的,以及對心理學十分感興趣的人們。

人體中最脆弱的器官不是心臟、不是眼珠,而是心靈。心靈就像是玻璃,僅僅一句嘲諷,就可將之瞬間“擊碎”,讓我們“流血”——感受到憤怒、委屈、無助、痛苦、自責、憂傷和焦慮。

為什么我們會害羞?為什么又會經常不自信?為什么在你的腦中有時會浮現出不切實際的,或者讓你自己都感到臉紅、無地自容,甚至寧愿死去也不愿意去實現的念頭?

為什么有人會在明知不合理的情況下腦中卻重復出現某1個觀念或“強迫自己”重復作出某一動作、以及某一行為呢?(這被稱為強迫癥)

為什么1個對別人來說是可愛的、無害的、可以從容面對的事物,而當有人面對他時卻總是經常表現出浮躁不安、膽戰心驚、焦慮恐懼、甚至被嚇得徹夜難眠呢?(這被稱為恐懼癥)

為什么有些人會在幾年,甚至幾十年中一直生活在抑郁狀態中?為什么你會時常感到郁悶和覺得生無樂趣呢?為什么有人會經常出現神經緊張、心跳加速、冒虛汗等等心身癥狀?

如何改變你的想法?如何讓自己更健康和快樂地生活起來?如何將自己從心靈痛苦的泥潭中解救出來?到底什么是心理學?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到底說了些什么?到底心理學有多么神奇和神秘?到底什么是潛意識?潛意識是如何影響我們日常思想和行為的?如何給自己輸入1個健康的潛意識?如何進入到他人的潛意識中與之對話?如何在他人的潛意識中植入1個暗示?如何激發出自己強大的潛意識力量?

本文將以近一百年以來世界心理科學已經發展成熟的理論為基礎,將以上問題細致地切出來。本文章的意義在于:

1.給不幸染上心理疾病者1個切實有效的解除心理痛苦的方法。

2.讓從未接觸過心理學的人,通過本篇文章,從實用角度,對心理科學有1個概括性的和十分清晰的認識。

3.讓任何讀過本篇文章者,就如同接種上了預防“心理疾病的疫苗”。可以讓自己在未來的生活中,避免染上諸如“焦慮癥、抑郁癥、恐懼癥”等等心理方面的問題。讓人們更快樂地生活下去。

下面,在論述之前,我們要先了解1個重要概念:知道不等于理解。

第一節:知道不等于理解

知道只是“知道”,而“理解”則是另外一回事。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愛好者很欽佩我對心理學的研究,在一次“問答事件”后,便對我“不再欽佩”了。當時她問我的問題是:“什么是人格?”我回答說:“最簡單說,人格是1個人各種小習慣的總和”。然后她“義正言辭”地糾正道:“人格是指1個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她說出了詞典中標準的答案,而我當時“啞口無言!”為什么我會啞口無言呢?原因如下:

第一、我曾經在理解什么是暗示時,拿著一塊磚頭問別人(后被視為“瘋顛人”):“它暗示著什么?”。而只有在我用了兩年時間去深入學習了心理學、生理學和腦神經科學后,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暗示以及潛意識到底是個什么。

第二、我曾經用了五分鐘時間讀了一篇關于神經網絡是以全息方式存儲信息的概念,然而我卻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去理解它。

例如:曾經為了理解這個概念,我將十幾個滴答著水的吊瓶掛在1個盛滿水的翻轉過來的大鋁鍋蓋中——造了1個“人工湖面”,通過觀察水波打在“湖面”上形成的漣漪之間發生的干涉效應去理解“全息效應”。然后以此理解為基礎再進1步去理解動作電位在大腦神經網絡中傳遞擴散的全息模式。

這個理解過程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要想與腦神經系統處理信息的方式和認知方式等聯系理解起來則是非常復雜的事情。例如:為了能夠將這種全息概念與神經網絡處理信息的方式聯系起來,也為了能夠將這個概念刻在我的腦中,我經常不斷反復看(記住:反復導致有效,就像磨刀一樣)科教片中有關“動作電位在神經網絡中擴散的模擬動畫”。有一次在觀看中,我臨時要出去辦事,結果在我出門之際,故意把影碟機設置到重復播放的模式,這樣,雖然我不在電視機旁,但這個影片卻不斷地重復播放著。而這種“空放”的效果是,我雖然在路上,但是在我的大腦中卻猶如正在電視機旁觀看著一樣,我的腦中也在“重復播放”著,這讓我能夠在此期間一直思考影片中所播放的內容(如果你達到癡迷的研究狀態,就會理解這種“怪異行為”)。

我在那年的春天設置了這個能夠產生水波干涉效應的裝置,而當我把它拆除之際,水面上已經開始結冰了。在這期間,我一直思考著當我的每個感覺細胞所激發出的動作電位,在“滴落到”腦神經網絡中的“池塘”中時所引發出的“全息效應”,以及我們的每1個念頭、每1個行為是如何從腦海中“全息”地涌現出來的。

在這里我到底要表達1個什么意思呢?

很簡單,知道不等于理解。二者之間的差別就猶如“在地圖上看到大海”和“到大海里游泳”一樣。而本文不是像某些有關心理學的書籍那樣對心理學理論的羅列和整理(假設本文只談理論,那么你只需要去買一本《心理學詞典》即可了,而且非常準確),本文不談標準理論,但是是以對心理學標準理論的實踐性理解為基礎,以最清晰和實用的方式,將對心理科學理論的應用和治療方式呈現給大家。

更清楚地說,本文不是對心理學名詞的解釋,而是對心理學名詞的應用。如果你能夠對心理學名詞有了最深入的理解和領悟,那么你應用起來就會游刃有余和應用于“無形”——即不會按照有形的名詞標準答案去運用。

因此,我當時啞口無言的原因很簡單,我是從“理解層面”而說,而她所說的為“知道層面”的答案。而要想說服她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她不理解心理學。而要想讓她理解,不是幾句話或幾篇文章即可的。這需要她自己去作出努力學習和深入思考。

另外反過來說,假設現在讓我去編纂詞典去定人格或全息的話,我會按照你現在在詞典中找到的標準答案去定義。原因是,如果要定義1個事物,必須要采取高度的“概括”。而要想理解這一事物,就必須要超越這種概括,深入到極其細微之處。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位朋友并沒有犯錯,只是她不懂得1種道理而已。什么道理呢?就是“知道不等于理解”。例如:如果對1個事物的認識只限于“知道”的層面,那么這種認識只能是浮于表面的。而浮于表面的東西往往具有“欺騙性”。只有理解才可以達到認識事物的“超境界”——即超越“知道”層面的境界。物理學家維斯可夫形象地表達了這種境界,他說:“事物都在霧中,而突然你看出1個連結來。它表達了深深在你心底的錯綜復雜;這錯綜復雜把一直都在你內心的東西連結起來,而這些內心的東西以前從未被連結起來過。”(我曾經對三位講師解釋維斯可夫說這句話的意思,然而講1個多小時后,對方還是認為這句話“很一般”,這讓我再次無語!)

第二節:心理學研究的層面與取向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能夠治愈和學會治愈心理疾病,你必須要對心理科學基本概念有1個清晰的了解,下面即對這一點作出簡單地說明。

1.為什么會有心理學?

如同是先有了感冒才研究出了感冒藥一樣,世界上之所以會出現“心理學”,是因為人們需要1種“心靈藥物”來治愈心理疾病而逐步被創建出來的。不同于人類對生理疾病的研究與治療已經擁有的五千年的歷史,由于心理疾病的隱秘性,只有在一百多年以前,人類在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以后,才開始真正重視人的心理問題,因此《心理學》真正的誕生歷史也只有一百多年。就像是從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起飛到今天的宇宙飛船升天的時間跨度不過才一百年一樣,雖然時間很短,但心理學的發展速度卻很快。

2.層面與取向

一百年來,心理科學發展過程總計從2個層面進行了3種取向的研究。什么是2個層面和3種取向?

以電腦為喻:電腦分為軟件程序和硬件系統2個層面。電腦的軟件就是程序(游戲程序)和影像;硬件系統就是數以千萬計的電子元件及其間傳輸著的微電流。我們永遠無法從電腦的硬件系統中看到1個游戲影像。但是,所有的程序和影像畫面都是由這些硬件系統運行所“創造”出來的。電腦之所以叫“電腦”是因為它的工作原理(信息處理機制)與人腦相仿,所以反過來說,人腦也是如此情況,即,人腦也分為硬件系統和軟件程序。人腦的軟件程序就是精神思想,而硬件就是神經細胞、神經網絡和動作電位。

相對于人腦來說,如果沒有神經細胞之間的微電流的傳輸,那么在本質上,人腦無非與一堆泥土或一公斤蘋果一樣,都不過是一堆原子團塊而已。所以是神經程序的運行突現出了人的“心理”。

心理科學從3種取向的研究是:軟件層面;硬件層面;軟硬兼施層面。

軟件層面的理論:精神分析;盛行時間:20世紀上葉;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硬件層面上的理論:行為主義;盛行時間:20世紀中葉;代表人物:斯金納

軟硬兼施層面的理論:認知心理學;盛行時間:20世紀60年代——?年;代表人物:至今50年以來,眾多的心理家、腦神經科學家和信息科學家。

接下來,將按照心理發展的歷史為主線,即以“第一章:精神分析;第二章:行為主義;第三章:認知心理學”,逐一論述3種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和治療心理疾病的。

在世界科學界,如果因為某1個人提出的理論而將他所處的年代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話,那么這個人和他所提出的理論則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直以來,在許多科學門類中并未出現此類人物,而在心理科學界就出現了這么一位杰出的人:弗洛伊德。他所提出的理論是“精神分析”。在精神分析盛行的年代則被稱為“弗洛伊德時代”。此后一直到今天,凡是心理學界提出某些理論之際,都會拿弗洛伊德的理論作出比較說明。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的概念一直對世界的戲劇、電影、藝術、文學、廣告、政治,以及大眾日常生活中的談資方面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當然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是世界上第1個系統地概述并建立起用于治療心理疾病治療體系的人——即精神分析治療體系。那么精神分析到底是什么?

第三節:精神分析是什么?

精神分析就是對“精神”的分析。精神?什么是精神?如何去分析精神?假設我問你,相信你會與絕大多數人一樣感到茫然,無法做出精確的回答。既然精神是1個模糊的概念,那么分析精神到底是分析什么呢?答案會讓你感到莫名其妙:精神分析,也就是分析精神分析的是“潛意識”。

為什么是分析潛意識呢?

原因是,在110年前,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在他的老師沙坷特那里學習用催眠方法治療歇斯底里癥時注意到了1個現象:沙坷特發現在催眠狀態下,可以通過催眠師的暗示作用人為地在患者身上制造出歇斯底里癥狀,這些癥狀與1個人在非催眠狀態下——即正常生活的狀態下自然發生的歇斯底里癥狀一模一樣(歇斯底里癥:由情感沖突引發的失明、失去肢體功能,或者其他生理缺陷。這些生理殘疾是由患者心理引起的,而不是生理的)。由這一現象讓弗洛伊德認識到:“不但包括歇斯底里在內的心理疾病全部源自1個人的潛意識,實際上人類任何的思想行為都是由潛意識所激發”。這一認識后來成為了精神分析中的基本理論——“精神決定論”。這一理論是說,1個人腦中出現的看似偶然的想法和行為都有其特定歷史緣由的。就是說,任何的心理行為都不是偶然發生的,一人腦中之所以會出現某個念頭、動機和引發某個行為,都與他過去的經歷(包括心理創傷)直接相關。錯誤的心理行為是由腦中錯誤的潛意識所激發,而要想修正1個人錯誤的心理行為(心理疾病),首先就要改變腦中的錯誤潛意識。因此,精神分析分析的是1個人的潛意識。

通過分析腦中潛意識找出導致心理疾病的錯誤潛意識,然后改變這個潛意識,就直接改變了1個人的錯誤心理行為。因此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概念下的“精神”指的是“潛意識”。那么什么是潛意識呢?創造出潛意識這一概念的弗洛伊德作了如下定義:“某些心理成分,例如,某個觀念,一般都不是持續地有意識的。觀念更顯著特點是其意識狀態非常短暫;此刻有意識的觀念,一會又不是有意識的了,但在一定并不苛刻的條件下,它又會出現在意識中。在這期間,它是什么,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可以說它是潛在的,意指它具有隨時進入意識的潛力。”

簡單說,我們的所有思想,全部源自我們過去的生活經歷和獲得的知識。凡是那些沒有在此時此刻的當下你腦中呈現出的思想,全部都處在潛伏的——即潛意識的狀態。從另1個角度來看,因為腦中只有記憶具備“潛伏”的性質——而腦中除了記憶也沒有什么了,因此潛意識就是記憶(也正因為潛意識就是記憶,所以弗洛伊德才發明出了通過自由聯想——也可以叫做“自由回憶”,來獲得潛意識的技術)。

凡是被我們回憶起來的東西,在回憶之前,我們都可以叫它為潛意識,當其呈現在腦中時,我們就叫它“意識”。所以很清楚,弗洛伊德表達的意識指的是“意識到”的意思(也是指能夠被意識到的內容),而不是指哲學意義上的“意識本身”。因此清楚地說,凡是被意識到的記憶內容,在意識到的當下,就被稱為“意識”。既然所有的心理疾病都由是錯誤的潛意識所激發,那么這些錯誤的潛意識是從何而來的呢——即是,導致1個人心理疾病的潛意識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第四節:導致1個人心理疾病的潛意識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下面,從1個精神分析經典案例開始談起。

1.麗莎的麻痹

一次一位年輕女人(暫時稱其為“麗莎”)來找弗洛伊德,她有只手臂麻痹,無法做家事,因此很痛苦。弗洛伊德在檢查過她的手臂后,發現其神經、肌肉都一切正常。既然生理沒問題,一定是由心理導致的病癥。那么她的心理出了什么問題呢?

原來她是獨生女,爸爸喪偶而且殘廢,社會道德讓她必須全心地照顧爸爸。當有一段時間,有人向她求婚時,由于她必須要照顧爸爸,所以就無法答應對方的請求,最后就與對方斷絕了來往。就在她結束這段關系后,她的手臂就開始麻痹了。

弗洛伊德在通過精神分析后得出的結論是,在她的潛意識中渴望自己能夠生病,然后在她的潛意識中就形成了一條自我暗示:“我的手麻痹”。結果她的手臂就在這種錯誤暗示下真的“麻痹”了。那么在她的潛意識中為什么會希望自己生病呢?這個錯誤暗示又是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她的本能欲望,即潛意識中非常希望自己能有1個好的感情歸宿,然而社會道德又必須讓她留下來照顧爸爸;這樣在她的內心中就引發出了本能欲望與社會道德之間強烈的沖突(引發了焦慮)。為了避免心靈長期經歷這種痛苦,她就把這種情感給壓抑下去了。

雖然這種本能欲望被社會道德暫時“壓抑”下去了,但是它并沒有“死去”,而是轉換為了另1種方式來實現自己——即,如果自己也成了殘廢,那么自己就會在社會道德上擁有充足的理由不用再去照顧爸爸了,由此愿望即可得到實現了。所以在她的潛意識中就渴望自己生病,進而形成了導致自己成為“殘疾”的自我暗示。清楚地說,導致1個人患上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潛意識是源自被壓抑的欲望搞的“鬼”。

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心理疾病產生的根本機制是“壓抑”。“壓抑”這一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的;這一概念也是精神分析的奠基石。那么為什么人類需要“壓抑”這個東西?又是誰壓抑了本能欲望呢?

2.為什么需要壓抑?

任何的生物都有本能反應,同樣1個人生下來就有生物性的本能反應。這種本能反應表現在人的心理上就是本能欲望(本能欲望不單指滿足于性和食物的欲望,還包括憤怒和攻擊的欲望)。因為人類的本能反應是經歷數億年進化出來的應對自然界環境的“適應性反應”,因此其能量是非常強大的。

進化的唯一目的和取向,是使個體越來越能夠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進而繁衍后代。因為群體的力量遠遠超過個體的力量,所以當生物的進化越來越高級之際,就形成了“群體”,表現在人類就是出現了“社會”。

能夠支持社會存在,以及推動社會向更高階段發展的機制是社會規范。社會規范的作用是保護群體的利益,只有群體利益獲得最大的保護,群體中的每1個個體才會獲得最大的生存機會。

例如:狼或鳥也具有群體性,即有“社會性”,只不過由于其社會規范層次非常的低,而無法形成強大的社會力量。比如說當狼群中某只狼死去時,其它狼會將其吃掉,這也就直接導致,雖然1個人無法斗過一只狼或一只老虎,但是由于人類的社會性,最終決定了不是它們吃我們,而是我們吃它們,甚至把它們當成寵物來圈養。從另1個角度來說,假設某一天一萬只狼或老鼠,也具有了高度的社會性,那么它們就會變得非常可怕,某人會反過來會成為它們所圈養的寵物。因此,“社會”的力量非常大。

人類的社會規范就是“法律”和“道德”。社會中任何1個個體對社會規范執行的越嚴格,那么這個個體的生存概率就會越大。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交通規則。例如:如果人人都遵守交通規則的話,那么在青島每年至少會少死700多人。因為每年由于交通車禍導致的死亡人數是700人以上,就是說,平均每天有2個人由于自己的“太自由”而完全喪失了繼續活著的“自由”。

人類之所以在高度智能基礎上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壯大,就是擁有了社會規范。更清楚地說,社會規范就是讓群體之中個體的行為要符合群體利益。要符合群體利益,那么只有那些社會規范允許的個人本能欲望會得到實現,那些不被社會規范允許的本能欲望將不被社會規范認可,也無法得到實現。不被社會允許的本能欲望包括“憎恨、攻擊性、怨恨、損人利己”等等。

那么,那些不被社會規范認可的本能欲望是否可以越過社會規范而得到實現呢?答案是,如果得到實現,那么個體將會受到“社會規范”的懲罰。

例如:“孔融讓梨”就是社會規范,而如果有人違背“孔融讓梨”的社會規范,就會遭到周圍人的輕視;如果1個人去“損人利己”,那么輕則,遭到社會中人們的唾棄甚至遺棄,進而失去食物和愛,個體就會處于孤立無援的危險境地,繼續生存下去的概率就會被大大降低。

如果1個人去搶奪他人的利益(例如巨額貪污和殺人越貨),那么重則,社會規范就將限制個體的人身自由(關進監獄),甚至被剝奪繼續呼吸空氣的權利——即剝奪參與社會規范生活的權利而慘遭槍斃(例如被判死刑者都被宣告“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因此非常簡單說,如果人人都盡情的去發泄自己本能欲望的話,那么人類社會就將變成“禽獸社會”。所以作為1個“人”,必須遵守社會規范,即遵守社會法律和社會道德。

那么壓抑本能欲望的社會規范是如何輸入到潛意識中的呢?答案是:1個人從小到大,會通過父母、老師、與人相處的經驗而逐步將社會規范以自我暗示的方式輸入到潛意識中,最終形成潛意識中的“超我”部分(超我:代表道德和法律的那部分潛意識)。相對于超我而言的是“本我”(本我:代表本能欲望的那部分潛意識)。

那么個體為什么要把不被社會規范允許的本能欲望壓抑到潛意識中呢?

首先,當在1個人內心中某些不被社會規范所允許的本能欲望與社會規范發生沖突之際(引發焦慮),因為本能欲望無法得到實現,所以1個人的心靈就會經歷極大的痛苦(人生而有欲,欲而不達就會痛苦)。現在你即可回憶一下,你曾經經歷過的心靈痛苦是否都是由“欲而不達”導致的呢?例如沒有獲得好的食物、衣物、汽車和失戀!

其次、生命生存的第一法則是要在“無痛苦的心靈狀態中度過”,所以心靈為了避免自己長期處在痛苦狀態中(緊張、焦慮、抑郁、尷尬、罪惡感),就會把這種本能欲望“壓抑”到腦海深處,以便在表面意識上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進而讓心靈獲得對“痛苦事件”的徹底解脫。例如對一件讓你痛苦的事情(如丟失了1000元錢或被人辱罵),你只會憂慮痛苦幾天的時間,而后你就不會再去想它們了。因為這種由損失導致的痛苦被壓抑進心靈深處去了——潛意識深處及邊緣。

最終就是說,當本能欲望與社會規范發生沖突時,就會導致讓1個人在意識上經歷痛苦,而心靈不允許痛苦在表面意識上長期存在,因此二者必有一者被壓抑。由于“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所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社會規范將會戰勝不被社會允許的本能欲望——即被壓抑掉。反過來說,如果本能欲望勝利了又會怎么樣呢?例子很多:如法國球星齊達內,由于一時的“氣不過”,而在2006年世界杯時,由國家英雄瞬間變為了國家罪人(由此失去了大力神獎杯);由1個人的憤怒導致傷害他人,甚至殺人的犯罪案例則更是舉不勝舉。

因此,“壓抑”是1種心靈進化出來的能夠導致生命個體獲得更大生存概率的“生存機制”——也是讓心靈擺脫繼續經歷痛苦的生存機制。

既然“壓抑”是生活的“必備品”,心理疾病又是如何從中而生的呢?

3.心理疾病是如何在壓抑中產生的?

壓抑是1種很痛苦的事情。例如,現在回憶一下,當你丟失錢財時你是多么懊惱?當被拒絕、欺騙和侮辱時,你是否會有不顧一切去進行攻擊而“瘋掉”的沖動?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對于心靈則更是如此。雖然本能欲望被壓抑了,但是這種本能能量不會就此消失,它總是試圖沖破社會規范的制約出來表現自己。每當本能欲望發起進攻時,都會與社會規范直接發生沖突,而心靈也就會再次經歷痛苦(一般人們表達為“思想斗爭”。你可以回憶一下,曾經經歷過的憤怒沖動就是本能欲望在不斷的沖擊你腦中的“社會規范”)。本能欲望在不斷沖擊過程中,會逐步找到1個種“合理”的方式——即讓本能欲望得以釋放,又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方式來發泄這種欲望。因為這種“合理方式”是在保衛心靈免受本能欲望的不斷沖擊而經歷焦慮痛苦的機制,所以就被稱為“心理防衛機制”。執行防衛機制的就是“自我”的機能(自我:代表理性的那部分的潛意識內容)。

進1步說:當本能欲望不被允許進入到意識中時,他就會通過“轉換”,即偽裝的方式表現自己。因此心理防衛機制也可被稱為“被壓抑本能欲望的轉換機制”和“本能欲望的偽裝方式”。

下面對幾種常見心理防衛機制——即轉換機制作出簡要論述。

升華:指那些被社會規范壓抑的本能欲望,以1種社會規范允許的“藝術方式”發泄本能欲望的轉換機制。例如:1個人對跳舞、繪畫和文學內容的喜歡,都不是憑空而生的。所有的藝術活動都有其內在本能欲望(性和攻擊)升華后發泄的原因。

幽默:指將自己的本能欲望(性和攻擊)以社會規范允許的幽默方式發泄的轉換機制。例如,人們通過“笑話”的方式講的有關攻擊、死亡、性愛(黃色笑話)等內容的笑話。在1個人講某個笑話過程中,潛意識中的某個本能欲望就得到了發泄。再例如,有人在“笑著的狀態”下罵某個人,被罵的人也不會做出過分的舉動,而這也是在以社會規范允許的形式發泄他的憤怒。當然有些時候會失控,導致2個人真的對罵起來,甚至拳腳相加。

幻想:指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欲望,通過幻想的方式發泄本能欲望的轉換機制。做“白日夢”就是人們幻想的具體體現。例如:1個人們會用一段時間專心的幻想著自己成為了富翁或有權勢的人,或者1個非常美好愛情的實現。

否認:指拒絕承認自己所面對的危險,以及否認某個事物的存在,以保護心靈不經歷痛苦的防衛機制。可以說這種機制就是“自我欺騙”現象。否認是最原始的心理防衛機制。表現在動物身上就是當野雞被山鷹追的急時,野雞會將頭一頭插入雪中,由此避免由恐懼死亡帶來的焦慮。人類也是一樣。例如:當小孩子打碎了東西時,會不自主的蒙住雙眼;當電影中出現恐怖畫面時,會有人去蒙住自己的眼睛;當1個人第一次蹦極時,大腦會一片空白。這種“否認”是在腦中無意識操作的。

轉化:指將無法實現的本能欲望轉化為自己的軀體癥狀方式發泄的轉換機制。歇斯底里癥狀是其具體體現。例如:癔病性癱瘓、失音、抽搐、暈厥、麻痹等。轉化是在潛意識中自動進行的,病人在意識上往往意識不到其病因。

象征性和抵消:指1個人以象征性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本能欲望,以避免心靈處在痛苦狀態中的防衛機制。例如:當有1個人突然說了一句“自己都感到很羞恥的話”,會下意識的去捂自己的嘴,這表示自己沒有說。或者作出倒吸一口氣的動作,表示自己把話已經收回來了。

再如:兒子與爸爸發生爭吵時,爸爸憤怒地打了兒子一耳光。這時兒子最想做的事情是以更強烈的力量回擊給爸爸2個耳光。但是,社會道德不允許他這么做。而如果不把這種回擊憤怒發泄出去,兒子就會非常痛苦和焦慮。怎么辦呢?這時兒子潛意識中的“本能欲望(原我)”就會與“社會規范(超我)”談判,仲裁者就是代表理性的潛意識(自我)。談判的目的就是要找到1個方式——讓雙方都接受的方式,讓本能欲望得以發泄出去。例如:最后妥協的結果可能是,兒子可能是摔門而去,或者將水杯狠狠地摔碎在地上。在兒子的潛意識中,他的爸爸變成了“水杯”或“門”。這樣“超我”允許了。而“原我”也接受了。“自我”就去執行了“這一結果”。這時兒子的“憤怒”就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泄。

心理防衛機制對1個人維持快樂的健康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持續的疏導、發泄掉人們面對環境時不斷被刺激出來的本能欲望。那么一旦這種機制運轉“卡殼”時會怎么樣呢?

就像是不斷被注入水的堰塞湖最終會突然崩堤一樣,當環境刺激在1個人“生物性本能反應”上面不斷制造出本能欲望的水花,而這些水花又沒有得到合理的疏導釋放時,最終精神上的“堰塞湖”就會瞬間沖垮由社會規范構建起來的堤壩,這個人也就精神崩潰了。精神崩潰的結果就是,1個人在沒有道德規范的情況下盡情的去發泄自己的本能欲望。例如:精神病人會裸體在街上游走,可以毫無顧忌的打罵他人,嘴里喋喋不休念叨著某些“骯臟”的話語。

從另一角度來說,假設沒有社會規范,那么任何1個人都不會患上精神疾病。例如:狼或者烏鴉就不會患上心理問題,當然在它們的社會中永遠也不會出現弗洛伊德式的狼或烏鴉。因為它們的社會道德規范層次非常的低,當然也就永遠不會有壓抑的情況出現。也不會有精神疾病的出現,因為動物們從生下來開始,就一直處在人類稱之為“精神病”的狀態——如同是說,它們之所以沒有掉進“坑中”是因為它們本身就在坑中。例如動物可以隨地大小便,而當1個人出現隨地大小便的情況時,這個人就患上了精神疾病。精神病狀態是心理防衛機制的徹底失控,同時也可以認為是最后的心理防衛機制。

從以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壓抑本身不會導致心理疾病,心理防衛機制本身也不會導致心理疾病,那么心理疾病是如何產生的呢?

答案是:雖然,人們面對同一環境刺激所泛起的本能欲望的水花以及它的能量強度存在著差異,對于同一被壓抑的本能欲望的發泄方式(心理防衛機制)也存在著差異,但是,這些都不是導致心身疾病的真正原因,導致心身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在心理防衛機制下“過度表現的心理防衛行為”和“錯誤表現的心理防衛行為”(心理防衛行為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具有個人特色的心理防衛模式”,或者說“具有個人特色的潛意識轉換模式”,以及“具有個人特色的潛意識的偽裝模式”)。

1)過度表現的心理防衛行為有那些?

例如:與爸爸吵架的兒子,如果摔門而出是適當的,而如果將門擊碎、甚至將電視機等家用電器也給砸了的話,那么這種行為就是過分的。這樣就會給人留下患了“精神病”的印象,當然這也是一般精神病人表現的行為。

再例如:如果1個人對任何侵犯都反應過度的話,比如動不動就大發雷霆,很小的侵犯都會忌恨在心,那么人們都將對之敬而遠之,沒有人愿意幫助他。逐步的他將脫離群體生活,處于孤立無援和孤獨無助的狀態。

凡是過度表現的心理防衛機制都是病理的——這包括焦慮癥、抑郁癥、恐懼癥、強迫癥等。那么這些疾病是如何發生的呢?首先我們看一下弗洛伊德對人格的進1步劃分。

一開始弗洛伊德將1個人的人格劃分為了意識與潛意識(還有“前意識”——處于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意識)。在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與原我》一書中,又將人格進1步劃細分為了3個部分:原我、自我和超我。“原我”指的是1個人的本能反應及本能欲望,遵循“快樂原則”。“自我”指的是根據現實情況,理智而有計劃地去實現“原我欲望”的那部分潛意識內容,它所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指的是“社會規范”——代表良心的那部分潛意識,遵循“道德原則”。原我與生具來;自我則是在1個人兩歲時開始在潛意識中通過父母及經驗而逐步形成的;超我是在5歲以后,通過父母、老師和社會共同作用下被逐步輸入到潛意識中的。原我完全是潛意識的;自我和超我有1大半是潛意識的。三者關系通過下面1個例子說明一下。

有一天你看到餐桌上有一塊手表,這時原我的沖動想要通過偷竊據為己有,這時自我就會思慮如何偷竊而不被其他人發現。比如,這時服務員向桌子走來,自我就會指示服務員去給自己拿一瓶酒,這樣在沒有人看到的情況下,自我幫助原我偷竊成功。弗洛伊德把原我比喻成一匹桀驁不馴的野馬,自我像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控制著原我的方向。因為偷竊是違背社會規范的,所以超我就會出來懲罰原我,這就會讓你經歷罪惡感和一旦被抓住的恐懼感,這時候“自我”會徹夜思考“該怎么辦”。最終直到把手表還給服務員,你才會恢復平靜。從以上對人格的劃分,下面再看心理疾病是如何產生的?

焦慮:

焦慮就是積極的思慮。思慮什么?在進化上,思慮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性”和“食物”——考試、事業、唱歌等活動都建立在此基礎上。如果沒有積極的思慮,那么1個人在生活中不會解決任何問題。因此,積極的思慮,也可稱為“焦慮”是積極和有利于生命生存的。

在精神分析的概念中,焦慮由本能欲望和自我與超我之間引發的沖突所產生。這種沖突就像是兒子想要1個超級玩具,但這對于父母的經濟情況來說“無力實現”,這樣就引發兒子與父母之間的沖突一樣。

進1步說,1個人為了實現某1個欲望而“積極的思慮該怎么辦”時是正常的,也是生存所必須的。可是當1個人的欲望過于強烈,或者遇到了亟待解決的大問題時,那么強烈的本能欲望就會與社會規范發生直接而猛烈的沖突。本能欲望的強度越大,那么相應地,1個人所經歷的思慮程度也就越高,當“自我”的積極的思慮變成焦灼狀態時,就成為了焦慮癥。在此情況下,1個人就會經歷由焦慮帶來的痛苦。

因此,只有當1個刺激(例如銷售、股票、期貨、生意)讓這個人長期處于焦灼的“積極思慮”的狀態而引發了1個人精神上的痛苦時,才被稱為“病”——即焦慮癥。否則短暫的焦慮是正常而有益于生存的。

抑郁:

假設1個人失去了疼痛感覺,他就可能會由無法意識到腳上扎了刺所引發的感染而死去,所以疼痛是保護生命的感覺體驗。同樣,抑郁就是保護生命“心靈之痛”的情緒狀態。這么這種心靈之痛有什么用呢?

在精神分析概念中,抑郁狀態是超我對原我的懲罰。當社會規范表現的過于強大時,抑郁就會產生。

“原我”會不顧現實情況和道德原則要他能夠想到的任何東西。因此,1個人為了避免將有限的生命精力浪費在根本無法實現的目標上,需要1種“心靈疼痛”的狀態——抑郁狀態,來抑制原我的無理要求。如果沒有抑郁,每個人都會“好高騖遠”,都會去“伸手抓月亮”。

抑郁是超我對原我過度壓抑導致的。當1個人經歷抑郁時他會感到:灰心喪氣、快樂不起來、自責、懊悔、內疚、自卑、感到活著沒有意思和自己一文不值。

例如:假設你被偷了一塊你非常喜歡的手表,那么如果有1個機會讓你手拿一鐵鏟狠狠地抽上小偷十個耳光,那么你的痛苦也就減輕了許多,也許還會用些金錢去補償被你傷害到的小偷。而假設這塊手表是你自己搞丟的,那么這個“鐵鏟”就會扇向你自己,即懲罰自己,這時1個人就會經歷抑郁。從這一方面來講,抑郁就是1個人將憤怒指向自己的心理行為——就是超我對原我的懲罰。這種心理行為總是提醒我們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

如果這種憤怒的懲罰過分的話,就會讓原我“破罐子破摔”——即讓1個人產生生無樂趣的體驗。更為嚴重則會引發1個自殺(例如在股票上損失慘重而跳樓的人)。

因此,抑郁是1個人生存下去需要的“情緒狀態”。只有當其遇到特別強大的精神刺激而過分表達時,才會引發1種心理疾病——抑郁癥。

恐懼

如果1個人什么都不怕,那么一位古人就很容易會由于自己的“太勇敢”而被比自己強大的野獸吃掉。如果你“太勇敢”,那么馬路上的汽車都會成為刺殺你的“殺手”。所以,恐懼是人類所必須要有的情緒體驗。自然界中有許多的危險在于躲避而不在于征服。例如,你想去征服奔馳著的火車嗎?你想去征服比你強大的野獸嗎?恐懼會讓人們快速跑掉,獲得安全。

只有當1個人對某些不具有危險性質的東西,而表現得過于敏感的話——例如對兔子都怕的要命和對感冒等疾病都感到“自己要死了”等,那么這種心理反應就是有害的。

在精神分析中,恐懼是自我的不斷示警。因此,只有當1個人對預期的小危險都徹夜難眠和憂心忡忡的話,那么這種反應就是不必要和有害的。

強迫

強迫也是自我機能的放大。“強迫行為”的1個重要方面是確認“危險是否已被解除”的反應。例如:當1個人走到樓下之際,會懷疑自己家中的煤氣是否關了?門是否鎖好了?電爐子是否忘記拔插銷了?然后,他會上樓再去確認一遍“危險是否已被消除”。

再比如,如果1個人不注意衛生,就會很容易生病。所以潔凈是健康而有益的心理行為。可是當1個人遇到某一精神刺激(例如,被壓抑的本能欲望)而讓自己對“潔凈”表現得過于敏感之際,他就很容易“強迫”自己不斷通過洗手來獲得潔凈的感覺——獲得1種本能欲望的滿足。如果1個人不斷重復這種行為的話,那么這個人就會患上“洗手強迫癥”。

因此,確認危險已經被消除是生命生活中必須要有的心理行為,只有當這種反應表現得過于頻繁時,那么1個人就會患上“強迫癥”。

我們如同走在鋼絲繩上,在心理防衛機制上,一旦失去平衡就會導致1個人經歷內心痛苦、抑郁、焦慮、強迫癥、內疚和自卑。

2)錯誤表現的心理防衛行為有那些?

錯誤表現的心理防衛行為都可以歸類在“癔病”現象之下。

癔病:指不是由生理器官病理改變引發的,而是由“心理暗示”導致出現器官功能異常的現象。由于這種疾病完全是由“心理”通過模仿過去曾經經歷過的,或者從書本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而“創造”出的疾病——也就是完全由大腦創造出的疾病,所以其發病的種類可以涵蓋整個醫學內容所描述的疾病,因此癔病也被稱為“疾病的模仿家”。例如,抽搐、癱瘓、失去視覺或聽覺、肚子痛、腹瀉嘔吐、假孕、肢體麻木、感覺喪失……。比如說,麗莎手臂的麻痹就是本能欲望的錯誤表達。有許多人與“麗莎”擁有同樣或類似的經歷,但是麗莎的表現卻讓自己“殘疾”了,而對于其他人也許只是表現出一段時間的抑郁而已。

再如:1個孩子為了實現某1個愿望(獲得喜歡的東西或愛),通過大聲的嚎叫,甚至通過在地上打滾的行為來得到父母的注意和愛,那么這種行為就是錯誤的心理防衛行為。

就如同再大的樹也是從一粒種子的萌芽開始生長的一樣,當1個人從很小之際就建立起了1種錯誤的心理防衛模式,那么這種防衛模式就會以潛在的“自我暗示”形式陪伴其一生。例如,如果兒子與爸爸爭吵的過于激烈,那么兒子就會無意識地以其小時候倒地打滾的模式懲罰其爸爸(或者獲得爸爸的照顧),當然原來的“打滾”已經升級為“倒地裝死”——也就是假裝自己癱瘓了,無法行動的心理行為了。假設在這個過程中,爸爸沒有理他,兒子很可能會“一氣之下”臥床三天三夜,一開始的這種“癱瘓”是兒子有意識去做的,但是在三天后,兒子可能真的癱瘓了。這種癱瘓就是“癔病性癱瘓”——即是由心理而不是生理引起的癱瘓。

在此癱瘓中,由于兒子通過三天的時間并沒有得到爸爸的照顧,所以在潛意識中就“惱羞成怒”地建立起了“我要真的癱瘓”的自我暗示,所以兒子的這種癱瘓是他的潛意識自動執行的結果。在意識上兒子已經無力改變這種強大的自我暗示。最終只有依靠外力才能解除這個暗示。

非常清楚地說:任何1個人之所以會患上某種心理疾病,都是在其幼年時就已經建立起的,對某種特定刺激會作出某種特定反應的心理防衛行為模式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說,1個人會在其幼小時,就為自己埋上了1個顆“地雷”,至于這顆地雷是否會被最終引爆,取決于他這輩子中是否會遇到有足夠的力量“踩爆”這顆地雷的“環境刺激(或者說精神刺激)”。

例如,由于嬌慣的孩子在幼年時容易形成通過“撒嬌”來獲得父母關注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就是1種“地雷”,如果其未來遇到非常不如意的婚姻,那么就會“踩爆”地雷罹患癔病。所以過分嬌慣的獨生子女才會成為容易患癔病的群體。

因此,凡是由心理轉換為生理方面出現的功能性疾病現象,都是錯誤表現的心理防衛行為。

最終,心理疾病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呢?答案是:由于自然環境不斷刺激人類的本能反應,這樣各種各樣的本能欲望就不斷地被創造出來了。絕大多數的本能欲望會被直接釋放——例如食欲、正常的性行為等都是符合道德規范的,而當1個被刺激出來的不被社會規范允許實現的本能欲望與社會規范發生沖突時,1個人就會經歷焦慮和痛苦。由于意識不允許焦慮(痛苦)在心靈表面長期存在,所以最終會將不被允許實現的本能欲望壓抑進心靈深處——潛意識中(或者說“無意識中”)。由于本能欲望的能量十分強大,最終他會在不斷沖撞中找到1種“轉換方式”來實現自己。如果被轉換出來的心理防衛行為沒有對1個人造成痛苦和焦慮,那么就是健康的。如果被轉換出來的心理防衛行為由于其過度表現和錯誤轉換,從而對1個人造成了更大的痛苦,那么這種心理防衛行為就是病理的。

那么如何完全避免和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又如何治愈已經發生的心理疾病——也就是說,精神分析是通過什么方法治愈心理疾病的?

第五節:精神分析是通過什么方法治愈心理疾病的?

因為所有的心理疾病全部源自被壓抑本能欲望的轉換過度和錯誤轉換在潛意識中形成的錯誤暗示“搞的鬼”,因此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有二:一、刪除潛意識中已經形成的錯誤的暗示,治愈心理疾病。二、重塑“轉換模式”,即重塑人格。。下面分別加以論述。

一、如何刪除導致心理疾病的潛意識,進而解除業已形成的疾病性心理行為?

下面先看1個經典案例。

在弗洛伊德書中描述過1個叫做安娜的患者。安娜對水產生了恐懼而一度無法飲水,只能通過食用多汁的水果來解渴。對這一點她感到很痛苦,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然而在一次與治療師布洛伊爾(弗洛伊德的合作者)的談話中,她突然憤怒地談到,有一次她到家庭英語老師的房間中看到了1個非常令人惡心的場面:英語老師的小狗——可怕的畜生,正在喝1個杯子中的水。當時她感到異常憤怒,然而出于禮貌她一言未發。自此以后安娜就無法再飲水了。讓人感到驚奇和讓人無法相信的是,在這次“無所顧忌地表達了壓抑已久的憤怒”之后,安娜竟然喝了很多水,所有的癥狀都被徹底治愈了。而且從未再犯。

為什么安娜會被治愈?按照精神分析的解釋是:由環境(狗飲水杯中的水)刺激出來的本能欲望(憤怒)出于禮貌(社會規范),讓安娜把這種憤怒和惡心給“生吞了”,即給壓抑了。然后這種本能欲望的憤怒就轉換為了神經癥(癔病)——即讓安娜無法飲水和恐懼水。假設當時安娜痛責一頓她的家庭教師和痛打一頓小狗的話,安娜就不會患上無法飲水的癔病。那么為什么安娜后來的“宣泄”會徹底治愈這種神經癥呢?

(注:癔病=神經癥=心身疾病=心理疾病。暗示分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有時也被直接稱為“暗示”;如同一袋米是由米粒堆積以來的一樣,如果把潛意識統稱為一袋米的話,米粒就是“自我暗示”。有時也把“一粒”自我暗示稱為“一粒”潛意識)

若要理解這點——即為什么宣泄可以治愈心理疾病,必須先要理解“催眠后暗示”現象。

什么是催眠后暗示?

催眠后暗示是催眠師給予1個讓被試(被測試者)在催眠后覺醒狀態下發生反應的暗示。清楚地說,催眠師對被試施加1個暗示,然后使其遺忘施加暗示的過程。最后被試在覺醒后,即在清醒狀態下,就會對這個暗示內容自動地作出反應的現象。例如:

例一:催眠師對被試說:“一會我會把你叫醒,醒來后當聽到拍手聲音時,你就會不可抑制地大聲開始唱歌,當然你會忘記我說的這句話,但是你會認真執行這句話”。這樣,催眠師就在被試潛意識中植入了1個“聽到拍手聲就開始大聲唱歌”的暗示。結果,當被試被叫醒后,即在清醒狀態下,催眠師一拍手,被試就開始不自主地唱起歌來。

例二:催眠師對被試說:“一會我會把你叫醒,醒來后當聽到有人說“蘋果”這個詞時,你就會去捏一下鼻子,當然你會忘記我說的這句話,但是你會認真執行這句話”。這樣,催眠師就在被試的腦潛意識中植入了1個“聽到蘋果就去捏鼻子”的暗示。結果當被試被叫醒后,即在清醒狀態下,當催眠師在一句話中提到“蘋果”二字時,被試就無意識地去捏了一下自己的鼻子。

那么這種催眠后暗示現象與心理疾病有什么關系?

首先、因為心理疾病都是由錯誤的潛意識“制造”出來的,所以要想治愈1個人的心理疾病首先就要刪除1個人腦中錯誤的潛意識——即錯誤的自我暗示。因此刪除1個人腦中錯誤潛意識的方法就是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

其次、在“催眠后暗示”現象中,被試無意識地去執行了某一心理行為(如聽到拍手而去唱歌),但是在意識上,他卻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去這樣做——即他不知道自己腦中竟然存在著這么1個暗示、以及不知道自己腦中為什么會存在這一暗示。

同樣道理,在心理疾病中,1個人很痛苦地經歷著某些錯誤的心理行為,但卻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去經歷這些痛苦,也不知道自己腦潛意識中的錯誤暗示是什么,以及這些錯誤暗示是如“被創造”出來的。

從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催眠后暗示與心理疾病除了在潛意識中“被創造”出來的方式上不同外(1個是催眠師施加的,另1個是個人生活的特定經歷和特定心理防衛行為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本質的“心理行為機制”——即都是由腦中潛意識激發出的行為機制是沒有任何本質區別的。

因此清楚地說,如何不讓被試在覺醒狀態下去執行“聽到拍手聲就開始大聲唱歌”的方法就是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那么如何刪除這一暗示呢?——就是說,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是什么?

催眠治療

催眠方法很神奇,在催眠狀態下,1個人會無條件地接受催眠師的暗示內容。催眠師就可以以在被試潛意識中植入1個暗示,也可以刪除1個暗示。例如催眠師對在催眠狀態下的被試說:“你是一只狗。”這時被試不但會“汪汪地叫”,而且還會像狗一樣四肢著地走路。如果在清醒狀態下,催眠師得到的“禮物”只能是“一記耳光”。那么如何用催眠術心理疾病呢?

下面,通過“例一”來比喻說明。

第一、假設由第一位催眠師對“被試”施加了1個“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暗示(這等同于任何1種心理疾病的發病機制),造成了被試患上了1種心理疾病:一聽到拍手聲就會不自主的去唱歌。這時被試很痛苦,就去找了另一位催眠師。

(注:為什么被試沒有去找第一位催眠師呢?因為在實際的心理疾病中,“第一位催眠師”角色由個人遇到的“環境刺激”所取代,因此此處以出現“第二位催眠師去治療由第一位催眠師施加暗示”的比喻方式,目的就是為了更清楚說明“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

第二、第二位催眠師通過觀察被試的心理行為反應,進而推斷在被試腦中存在著1個心理暗示——“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暗示,所以當第二位催眠師決定采用催眠術對被試進行治療時,就會再次將被試催眠,然后暗示說:“下一次聽到拍手聲就不要再去唱歌了”。結果被試會在一段時間內不會再犯“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心理疾病。這種方法就是催眠治療方法。

例如:假設用催眠術治療麗莎的手臂麻痹的話,即可將之催眠,然后暗示說:“下一次做家務事時,你的手就會變得十分的靈活和靈敏。而且不再有麻痹的感覺”。如此,對于任何的心理疾病(抑郁、焦慮、癔病等)都可以采取這1個方法去治療患者。而且都會有效。

催眠方法簡單直接易行,問題是弗洛伊德為什么沒有繼續像他的老師那樣去采用這一方法治療患者的癔病(心理疾病)呢?原因是:

第一、弗洛伊德發現有些人根本無法被催眠;即便能夠被催眠者,由于催眠的深度不夠,因此治療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催眠治療的效果多是暫時的——治標不治本(為什么是暫時的,后面將說明)。

覺醒治療

下面還是以“例一”加以說明。在例一中,如果催眠師問清醒狀態下的被試:“剛才聽到拍手時,為什么會去唱歌?”被試會辯解說:“是自己聽到了好聽的樂曲,所以就去唱了歌”。在例二中如果問被試:“剛才聽到‘蘋果’時,為什么會去捏鼻子?”,對方會辯解說“是自己聞到了異味,所以就捏了鼻子”。

清楚地說,意識擁有非常強大的批判性,這種批判性讓意識絕對不會接受1個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即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事情(現在請你回憶一下,你是否會相信1個你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事情?),因此意識為了保護自己,會給自己自動找1個看似合理的解釋。當然意識的這種高度的批判性同時也給自己設置了1個障礙,即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

現在假設由第二位催眠師來治療被試的這種“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心理疾病”。第二位催眠師會幫助被試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讓被試回憶與“拍手和唱歌”有關的任何事情。然后在通過多次的“見面咨詢”后,第二位催眠師會根據被試多次的由“自由聯想”回憶起來的內容片段,通過如同“拼接圖片”的方式,幫助被試最終把“病因”找出來——找出錯誤的潛意識(自我暗示)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既是讓被試回憶起“第一位催眠師給被試施加‘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整個暗示過程”。

進1步,第二位催眠師再幫助被試將自己的“病態心理行為(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與“第一位催眠師施加暗示的過程”在意識上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讓被試在意識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心身疾病——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是由“第一位催眠師給自己施加暗示”搞的鬼(這就像陰謀被大白于天下一樣),那么這時候,被試的潛意識中“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暗示才會隨著被試自己的完全意識到而被徹底刪除掉,被試的心理疾病也就被徹底治愈了(現在你即可去想象一下,假設你是被試的話,當你清楚地回憶起第一位催眠師給自己施加暗示的過程,你是否會繼續“受騙”?答案是:肯定不會)。

從這里可以清楚看到:在第二位催眠師運用催眠治療時,由于他不知道“第一位催眠師施加暗示”的整個過程,因此他只能改變被試的“表面行為(聽到拍手不再去唱歌)”,由于沒有從根本上刪除錯誤的暗示,因此催眠治療的效果也只能是“暫時的”。而覺醒治療的關鍵是,催眠師會幫助患者回憶起整個的“導致疾病的病由(病所由來)”,由此即可徹底刪除潛意識中導致疾病的“自我暗示”了。

那么,既然是能夠回憶起致病的病因就是治愈的過程,那么豈不是任何人只要通過回憶起自己的“心靈創傷”即可治愈任何疾病了嗎?那么催眠師——這時應該叫“精神分析師”的作用是什么?

還是以“例一”來說明。

被試對于“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心理行為是潛意識的,也就是被試是在無意識中操作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時被試也會回憶起由“第一位催眠師給自己施加暗示”的過程,可是如果被試沒有在意識上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有1種“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心理疾病”,以及沒有把這種心理疾病與第一位催眠師給自己施加暗示的過程聯系在一起的話,那么被試的“心理疾病”依舊會繼續存在。

清楚地說,如果沒有將二者聯系在一起的話,那么被試在意識上,就不會十分清楚地意識到“是催眠師施加的那個暗示而導致自己出現了‘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病態心理行為”,沒有被十分清楚地意識到“病態的暗示”,那么這個病態暗示也就不會被“徹底刪除”。

進1步說,精神分析師的作用是幫助患者將“以前的精神創傷”與“自己的心理疾病”之間的必然聯系,有效地提升到患者的意識中——即讓患者十分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病由”,進而才能徹底刪除之。

例如:麗莎也許會經常回憶起她對爸爸的怨恨和自己無法實現愛情的痛苦。但無論如何,麗莎也不會將自己手臂的麻痹與她的怨恨和痛苦聯系在一起。這時分析師的作用是幫助麗莎將兩者“意識化”——也就是幫助患者發現心中的“魔鬼”。

再例如:安娜也會時常想起“小狗飲水杯中的水”的惡心情景和當時她的憤怒,但是安娜卻沒有治愈自己的“恐水癥”。而只有當布羅伊爾幫助安娜將她所經歷到惡心和憤怒與與她的恐水癥在安娜的“意識上”有效地聯系在一起之際,安娜才徹底刪除了潛意識中“我無法飲水”的自我暗示。

因此,安娜之所以會通過“宣泄方法”治愈“恐水癥”,根本原因是布羅伊爾幫助安娜通過“意識到”兩者之間(看到小狗飲水杯中的水引發的惡心憤怒與自己的恐水癥之間的聯系)存在著必然聯系的方式,才讓安娜最終在潛意識中刪除掉了導致恐水癥的自我暗示。否則的話,或者說更直觀地講,如果不是布羅伊爾起著1個關鍵指導作用的話,而假設安娜面對一棵樹或一堆石頭發泄自己的惡心和憤怒的話,安娜的“恐水癥”是不會被治愈的。

因此,精神分析治療的關鍵——也是精神分析治療的核心方法是:精神分析師幫助患者將導致疾病的潛意識,以及為什么會導致自己出現“病態潛意識”的病因找出來,即完全“意識化”,然后徹底刪除錯誤的潛意識(不用刻意刪除,因為完全意識化的當下,即被徹底刪除)。

另外,通過精神分析治療的難點在于,1個人在意識上,是很難相信自己的某一特定心理行為是由自己腦中的某1個“自己根本不知道的想法(潛意識)”所引起的。尤其在心理疾病中,某些致病原因是違背常理和人們日常思維邏輯的,而這更不可思議和接受(例如:俄狄普斯情結)。

例如:假設被試自己沒有回憶起來,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自己腦中竟然會存在著1個“聽到拍手聲就去唱歌”的暗示,以及這個暗示是某位催眠師給自己施加的。再例如:如果不是通過弗洛伊德的分析,麗莎根本不會相信自己的手臂麻痹竟然是自己腦中1個違背常理的潛意識“搞的鬼”,當然更不會去接受自己腦中竟然還有這樣的想法。因此在精神分析過程中,患者在意識上和潛意識中都會自動采取許多的阻抗。例如:精神分析師在洞察患者潛意識秘密的過程中,患者會產生憎恨、攻擊、指責分析師是騙子等情況。

比如說,精神分析師首先就要是1個擁有超強心理素質和實踐經驗的人,才會不斷“拆除”這些阻抗,進而讓患者1步步意識到“自己內心中的魔鬼”。正因于此,在精神分析過程中,許多患者會因為阻抗過于大而中途“跑掉”——即放棄治療。

由此可見,精神分析師的工作是十分繁重的,他要“見招拆招”,要學會使用各種各樣的分析技術和分析技巧(包括催眠、自由聯想、對夢境的解釋和多種暗示技巧),需要付出極大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幫助患者在意識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那么如何從根本上徹底治愈心理疾病,獲得完美人生?答案是,需要重塑轉換模式,即重塑人格。那么什么是轉換模式?如何重塑?

二、如何重塑人格?

簡單說,重塑人格既是重塑“轉換模式”。什么是轉換模式?下面先看2個例子。

在十幾年前,我家1個鄰居的三歲孩子,每當他想要1個玩具(或小食品)而沒有得到父母的應允時,他做的第一動作就是“倒地打滾”,緊接著就是大聲嚎哭(后來又發展到“以頭撞墻”的程度),這時父母做的第1個動作就是趕快將其抱起,馬上滿足其欲望。結果在“謀略”一次次獲得成功后,在他的潛意識中就建立起來了1種“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就通過“自殘”的方式實現欲望的“轉換模式”。這就導致后來他與父母吵架時,由于在道德上他不能傷害父母,所以就自己照著自己的肚子刺了一刀。

同樣在十幾年前,我的侄子也三歲,有一次我與姐姐和小侄子一同走路,結果小侄子被石頭絆倒了,磕破了膝蓋,而且流了血。我要去扶他,結果我姐說“不要去管他”,我姐只是回頭看了小侄子一眼,然后示意我和她繼續走路。你猜發生了什么事情?小侄子“欲哭無淚”,從地上爬起來后,摸了一下膝蓋,然后就繼續跟在我們身后走路了。其后我還發現,每當小侄子想要1個玩具什么的,總是先去親她的母親,討好一翻,然后再說出自己的“欲望”。前幾天都還在qq上與小侄子見了面,他看起來很“成熟”。

同樣是面對“欲而不達”的憤怒,為什么鄰居家的孩子和我的小侄子反應出的心理行為是不同的?

簡單說,當鄰家的孩子面對“欲而不達”的憤怒時,在他的頭腦中會有1個聲音“暗暗地”告訴他:“你可以去倒地打滾和大聲哭泣,這樣父母就會同意你的欲望了。”當小侄子面對“欲而不達”的憤怒時,腦中會有1個聲音“暗暗地”告訴你他:“倒地打滾是不行的,你只有讓父母高興,他們才有可能同意你的欲望”。

從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鄰家孩子和小侄子的腦中都存在著1個在“暗暗地”指示他在遇到什么情況應該如何去做的“聲音”。這個聲音來自腦中的1個指示系統,因為這個聲音是“暗暗地”指示的,所以稱為“暗示”。而這個指示系統就被稱為“暗示系統”。由于人們平時在意識上意識不到暗示的存在,因此所有的暗示都是“潛意識”的。暗示系統就是潛意識系統。進1步說,是這個潛意識系統指導著他們表現出不同心理行為的。

那么在我們的腦中也存在這樣的系統嗎?

現在請你回憶一下,當遇到一件事情時,你的腦中是否也出現過類似的聲音在告訴你如何去做?

例如:當過馬路時,會有1個聲音不斷提醒你“快點過馬路,綠燈馬上就要轉換為紅燈了”;當錢包被偷了,會有1個聲音立即告訴你“趕快去報警”;當中午到來時,會有1個聲音告訴你:“好久沒有吃米飯了,今天去吃吧”。當你與同事吵架時,會有1個聲音告訴你“這個同事曾經對你很好,你要去寬容他”。如此,每當我們要去做一件事情時,腦中總是會有1個聲音在告訴我們:“你應該這樣去做,應該那樣去做,這個不行,那么不能動,我多么羞恥,我不敢去做,你不勇敢,你是1個偉人,你像1個縮頭烏龜,你真是1個無能的人”等。(假設有人這么對你“明示”——你是1個無能的人,你不絕不會同意對方的觀點,也不會按照對方所示去做,你會很憤怒的產生抵抗,由于是自己對自己說的,所以自己會毫無抵抗、沒有任何批判的接受這一點,這時你就會感到自卑。從這一點你就會更加明晰什么是“暗示”了)

清楚地說,人人腦中都存在著1個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這個系統會在我們遇到特定環境時,告訴我們如何去做,這個系統也會讓我們“莫名其妙”去喜歡一件東西。例如:有人很喜歡根雕,有人對之卻不屑一顧。有人喜歡唱歌,有人卻喜歡跳舞,有人喜歡臺球,有人喜歡的是籃球。如此等等,我們一切的心理行為都是由我們腦中的“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決定著的。

從鄰居家孩子和小侄子的心理行為上可以清楚看到,面對同一事件(如欲望和憤怒),他們的反應是不同的。而為什么他們的反應是不同的?因為他們腦中的暗示系統是不同的。因為暗示系統是由許多單個的暗示集合而成的功能單位,這個功能單位會將外界刺激(或由個人本能欲望發出的刺激)轉換為1個人特定的心理行為。所以暗示系統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1個“能量轉換系統”。因此對于鄰居孩子和小侄子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心理行為反應的原因是:他們對發泄憤怒和實現欲望的“轉換模式”是不同的。進1步說,人與人之所以不同是人格的不同,因此也是“他們的人格不同”。

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轉換系統=人格系統。那么什么是人格呢?

簡單說,人格就是人的“格子”。“人”的什么格子呢?答案就是1個人面對怎樣的環境時會作出怎樣反應的“格子”。這些格子中都裝了些什么呢?每1個格子中都裝了由許多個自我暗示組合成的“自我暗示系統”。這樣的暗示系統會對特定的環境作出特定的一系列的組合反應。例如:有人喜歡吃蘋果,有人卻對葡萄感興趣;有人喜歡話劇,有人卻對之厭煩;有人面對別人的侮辱會大發雷霆,而有人卻付之一笑。

因此,如同電腦的集成電路一樣,人格就是自我暗示系統的集成——既是潛意識系統的集成,或者說是轉換模式系統的集成。

由于轉換模式——心理防衛行為的不同最終決定了人格的不同。

當1個人把自己憤怒和欲望轉換為社會規范允許的行為時,他的人格就是“高尚”的。比如,彬彬有禮、義正言辭、鏟奸除惡的心理行為。當1個人把自己的憤怒和欲望轉換為“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也不利己”的心理行為時,他的人格就是“卑劣”的。

更清楚地說,高尚與卑劣不在于“本能欲望”而在于“轉換模式”。那么為什么是這樣的呢?

下面以“損人也不利己”的心理為例加以說明。

當人們看到1個人不小心被椅子絆倒時——即出了洋相時,人們都在心中會“莫名其妙”地引發出快樂的感受,大多數人會大聲笑出來。這種“幸災樂禍”就是本能欲望的合理發泄。當然更進1步,人們會故意制造出此類事件的發生。例如,劇院里小丑的滑稽表演,任何在影視劇中出現的劇中角色被人“愚蠢”的場面都會引發觀眾的笑聲,這都是本能欲望的合理發泄。

就是說,你是個“生物”而不是個石頭,生物性的本能反應會在你的內心中時常涌現現出某些不符合社會規范的、無恥下流的、骯臟不堪的、齷齪的、甚至讓你在道義上寧愿死去也不愿意去實現的想法——例如強暴他人、憎恨最親近的人、報復他人、讓你感到無地自容的性欲望……..。那么這些念頭在腦中的閃現是正常的,因為“你就是他”。因此,當下一次腦中閃現某些讓你感到十分羞恥的想法時,不要過分的去指責自己,因為不但是你,任何1個看似高尚的人——比如大學教授、牧師、和尚、市長或總統,在他們內心中都有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們腦中的想法比你更為“惡劣”和“無恥”。從另1個角度來說,如果大家都退回沒有社會規范的原始社會,大家都跳回到樹上,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講,大家都一模一樣——奧巴馬無非是非洲一猩猩,而你和我就1個中國猴。

當你勇敢地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1個“生物”時,你就不會出現過度的“自責”而引發出自卑和過度抑郁,你也就不會每天生活在重度懊悔之中,由此你的心理疾病也就治愈了一半了——這就是精神分析追求的目標——現實、勇敢地面對和接受自己。然后選擇健康合理的道德方式實現自己。

回過頭來,現在我們再問,如何治愈心理疾病?

因為心理疾病是在對“本能欲望”的“轉換模式”中產生的(當然是過度的表現和錯誤的轉換),那么,為了治愈心理疾病能不能徹底“刪除”本能欲望而成為1個“完人”呢?

為了清楚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高談闊論,直觀一點講,現在你可以想象一下,有這么1個人,他對喝水和吃飯已經沒有任何欲望了。例如你讓他吃樹皮或者喝馬尿都無所謂;他感到活不活都行,死了也都無所謂;他像太監一樣,沒有性欲,男人和女人在他眼里無非都是1個“東西”而已;因為他沒有任何欲望,所以他根本就沒有了任何的快樂,更沒有了任何的憤怒、遺憾、惡心、焦慮、抑郁和狂喜之類的事情;他每天表情木然,從來沒有做過什么壞事,更不會去做什么好事。假設1個人沒有任何本能欲望的話,1個人就變得[]如此情況!

你覺得這樣的人與石頭或者木頭有什么區別?像不像行尸走肉?你想做這樣的“完人”——即完蛋的人嗎?

清楚地說,人是生物。只要是生物就有生物反應。由于人類的進化作用導致人腦的神經系統是生物界,也是全宇宙中最復雜的系統,因此也就產生出了最復雜本能反應系統,進而“泛濫”出本能欲望。人之所以為“人”,就是這些本能反應——也是本能欲望的集合。

在精神分析概念中,弗洛伊德將人類的這種本能欲望系統用“原我”來表示。原我的意思是“本來的我”、“本質的我”、“生物性的我”——也即是“獸性的我”。所以本能欲望是不能被刪除的,因為你就是“他”。如果把他刪除了,你也就完蛋了。

既然本能欲望不可被刪除,那么我們看看能不能刪除“轉換模式”?

還是直觀地講,假設沒有轉換模式,那么人們的野性都比奔跑的狼或者樹上的猴子更殘暴。1個人將變得毫無理性可言。例如,現在你既可以回憶一下你腦中曾經出現過的念頭(如殺人、綁架、性侵犯等等),如果沒有轉換模式,這些本能欲念都將會真實的實現。那么這將多么的可怕!世界將會瘋狂,文明世界將不復存在,人類也將最終滅亡。因此轉換模式也不能被刪除。

既然本能欲望不可被刪除,轉換模式也不能被刪除,那么如何避免由本能欲望對人類造成的心理疾病呢?答案是:第一是直接發泄;第二是合理的轉換。

第一、1個人絕大部分的欲望會直接被發泄掉,因為這些本能欲望是符合社會規范的,例如:飲食、正常的性行為、沒有違背法律道德的憤怒、攻擊(拳擊、練武術)等。

第二、通過合理疏導進行間接發泄掉。就是說,正常的、或者說對1個人傷害很小的疏導方式,對維持1個人正常生活是必須的。因此,那些不被允許的本能欲望會“轉換”為跳舞唱歌、拳擊游戲、寫作、藝術創造(如升華)等方式被發泄掉。

如果某些本能欲望沒有得到合理的疏導(或者過度表現),就會導致“疾病”。例如:抑郁、焦慮、躁狂癥和癔病等。因此疏導就變得至關重要。疏導的方式就是本能欲望轉換的方式。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治愈1個人的心理疾病,就要刪除以前錯誤的疏導方式,進而重新塑造出健康無害的疏導方式——這等同于說:重新塑造轉換模式——重新塑造暗示系統——重新塑造潛意識系統——重新塑造心理防衛行為——重新塑造1個人的人格(此處被重塑的人格是指那些對人造成傷害的人格部分)。

那么如何去重新塑造“人格”?

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

第一、人格=自我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轉換模式=疏導方式。

第二、任何心理疾病都是由“錯誤暗示”導致的,所有錯誤暗示又都是由“一組錯誤暗示”(例如通過自殘實現欲望)制造出來的。這一組暗示構成了1個暗示系統。

就像是1個機器出了毛病,結果就產生出了不良產品,而要想獲得優質產品就要把機器修理好一樣,“不良產品”就像是“錯誤暗示”,而“機器”就像是“自我暗示系統”。因此治愈心理疾病的關鍵是修正能夠制造出病態暗示的“暗示系統”。

那么如何才能修正暗示系統呢——就是說,1個暗示系統如何才能被“重塑”的?下面舉1個例子說明。

例如,當鄰家孩子面對叔父的拒絕時,他會像對他父母那樣“故技重施”——倒地打滾,然而他會驚奇地發現“這一招對他叔父不靈驗”。因此,當他再次遇到叔父的拒絕時,腦中就會有1個聲音“悄悄地”告訴他:“在叔父面前,倒地打滾是不行的”。因此,他的自我暗示系統,在他意識到,在叔父面前犯了1個錯誤之際,當下就被修正了——也就是,他面對他叔父的“人格”被修正了。

清楚地說,重新塑造人格——即修正暗示系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玄妙和復雜,實際上很簡單:凡是當你意識到自己犯了1個錯誤之際,那么你的自我暗示系統都得到了“修正”。因此修正自我暗示系統的方法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用另一句話來說,凡是你意識到自己犯了某個錯誤之際,那么你都在做著重新塑造自我暗示系統——即重塑人格的工作,只不過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重塑自己而已。

例如:當你對某個事物的認識會發生改變之際,這時也就是你的自我暗示系統中的某個暗示已經被改變了——也就是,你對某個環境刺激的反應發生改變了。

既然重塑自我暗示系統如此的簡單易行,為什么“心理疾病”還是比較難的被治愈呢?

答案是:如同吃到魚很簡單——只要把魚往嘴里放即可了,而到河里把魚抓到鍋里是最難的事情一樣,修正暗示系統是簡單的事情——只要意識到“自己錯了”就行了,而讓1個人“意識到”自己錯了——也可以說是意識到自己“錯誤在哪里”是最難的。難在哪里呢?難在以下兩點:

第一點是“自己看不到自己”。

如果鄰居家的孩子沒有遇到叔父的拒絕,那么他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錯誤”。因此,沒有1個“外力”來改變的話,任何1個人都是很難意識到自己“錯了”的。最簡單說,就算是精神分析師自己也無法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例如:精神分析師也是人,同樣會遇到心理問題。當他遇到心理疾病時,他很少會去分析自己,因為就像是“自己的刀削不到自己的把”一樣,精神分析師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無法看到自己“錯誤”的(即便看到也很有限),所以精神分析師會去找另1個精神分析師來分析自己。即,當心理學家遇到心理問題時,他會去找另1個心理學家來治療自己。

另外,對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一點不要有誤解。這里的“本性”不是指本能反應或本能欲望。因為就像是人人生下來都有左右手和耳朵一樣,人人生下來時,本能反應都是一模一樣的。這里的“本性”指的是1個人從小到大形成的自我暗示系統。“難移”的關鍵是“自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請記住,“難移”,不是不能移,只是“難”而已。因此,只要1個愿意去被改變,那么人人皆可以被重塑,人人都可以被治愈心理疾病——人人都可以找回原來的自己,因為從一開始,任何人就都沒有什么所謂的心理疾病。

第二個難點在于獲得正確的修正。

凡是在你意識到自己犯了某個錯誤之際,那么你的暗示系統都獲得了修正。“修正”,更確切地說是獲得了修改,至于說到,是向好的方向進行了修改,還是向更壞的方向進行了修改,這就要看你接收到的“知識”是否正確了。例如,當1個人認識到自己錯了時,這時的錯誤并不一定是“真錯”,他也有可能把“本來正確的心理行為”給修改成“錯誤”的了。

例如:有人越學反而越焦慮、越學反而越抑郁,或者越學反而越痛苦,那么實際他所做的改變“不一定是對的”。譬如說,1個人本來很有自信,結果因為接收了某些“知識”而時常過于“謙虛”——不斷暗示自己不如別人,由于不斷“自慚形移”,就磨滅了原有的“自信心”。因此接收正確的知識和接觸到人格正常的心理分析師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人們不知道何為“正”、何為“錯”,就總是會處在“自我折磨”的漩渦中。

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精神分析師的用處是,幫助患者發現“自己的錯誤”。而這比較難,因為,精神分析師需要通過長期的對患者的個人經歷進行分析,洞察出患者“深埋著”的“自我暗示系統”。然后精神分析師再幫助患者將“錯誤的自我暗示”——即錯誤的潛意識提升到意識層面,讓患者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由此也就幫助了患者重新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暗示系統——即健康的轉換模式和健康的人格。

清楚地說,當憤怒時你會去做什么?當某個欲望沒有實現時你會去做什么?無論你會去做什么,你所表現出的心理行為實際都是1種“轉換”。而當你意識到,你對某個環境的反應是不符合自己的生存需要時(對叔父打滾是不行的),那么你就已經重塑了潛意識中的自我暗示系統了。當1個人在意識上,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那個方面做出的反應是錯誤的,以及自己更應該如何去做出反應之際,那么重塑也就成功了。

最終,若想從根本上治愈心理疾病,就是需要改造和修正“自我暗示系統”——也就是重塑人格。這種修正就可以以將已經發生的心理疾病重新獲得正確的疏導,也可以避免未來再次發生類似的疾病(例如焦慮、抑郁以及強迫癥等)。

從以上論述我們已經清楚看到,治愈心理疾病的關鍵是要找出導致心理疾病的錯誤潛意識(錯誤自我暗示),以及錯誤的潛意識系統(錯誤自我暗示系統),那么如何才能把錯誤潛意識從腦海中挖掘出來?也就說,分析精神(潛意識)的工具是什么?又如何去分析?

第六節:分析精神的工具是什么?

從以上文中我們已經清楚看到,只要“挖掘”出1個人腦中導致心理疾病的潛意識即可治愈心理疾病了,那么下1步的關鍵是,挖掘潛意識的工具是什么——即分析精神的工具是什么?

自弗洛伊德創建出精神分析這一方法一百多年以來,對于如何分析“精神”——即獲取潛意識的方法一直沒有變過——這也說明了這些方法的穩定性和實效性,那么這些方法是什么?又應該如何運用這些方法呢?為了更清楚理解這些方法,我們先看弗洛伊德是如何“發明”出這些方法的。

一開始,弗洛伊德運用他在巴黎學到的催眠方法治療患者的癔癥,然而通過多年的治療后他發現,第一、有些人無法被催眠或者由于催眠深度不夠,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第二、通過催眠治療獲得的療效多數都是暫時的。不能取得長期效果。

當弗洛伊德在長期應用催眠療法治療癔癥患者的經驗中,深刻理解到治療心理疾病的“關鍵點”后,他就開始尋找更切實有效的獲取潛意識的技術了。這個關鍵點是什么?答案是:只要找出導致心理疾病的潛意識,然后讓患者意識到這個潛意識,心理疾病就獲得了治愈。

根據治療關鍵點的要求——找出導致患者心理疾病的潛意識,當然可以通過催眠患者來獲取對方的潛意識,然而問題是,在催眠狀態下,患者潛意識的大門雖然敞開著,但是讓催眠師去找出導致疾病的潛意識卻猶如大海撈針。因此,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研究后,弗洛伊德驚訝地發現“夢”是通向潛意識的無上之路,由此弗洛伊德創建了通過解析1個人的夢境來獲取導致心理疾病潛意識的方法。而且在1900年,出版了其驚世駭俗的代表作《夢的解析》。(因為書中思想太過新穎和瘋狂,本書出版之初僅印了600本;其后在10年內一直未受到人們的重視,當然也一直非常滯銷,六年中,只賣了351本。而在此后,直至今天,這本書一直在世界各地保持著旺盛的銷售)。

那么我們要問,為什么弗洛伊德會認為“解析夢境”是獲取潛意識的無上之路呢?

簡單說,在腦海中,社會規范被執行的越嚴格,那些不被社會規范允許的本能欲望的活躍程度和空間就會越小。就像是如果只有法律而無警察去執行法律就等于沒有法律一樣,本能欲望的活躍強度,從1個角度來講,不是取決于社會規范,而是取決于執行社會規范者——意識。因此1個人意識越清醒,本能欲望就越沒有活動的空間。反過來說,如同警察越弱,犯罪分子就越猖狂一樣,1個人的意識越迷糊,潛意識中被壓抑本能欲望的活躍強度就會越強。

例如:當1個人醉酒后,其意識處于半迷糊狀態,這時潛意識就占據了腦海的大半個天下,這時1個人的心理行為反應多半是由潛意識掌控的——就是接近“獸性”的反應行為。這種“獸性行為”就是精神病人的行為(本質上,人人都是“精神病人”,因此當你腦中涌出某1個“精神病人”的想法時,不要感到羞恥,因為人人都一樣)。比如,一般人們將“精神病人”稱為“瘋子”,所以醉酒者的行為又被稱為“耍酒瘋”——即因酒導致“獸性大發作”的意思。

因為人腦內潛意識的活躍強度會隨著意識的迷糊強度而呈反比例增強,所以當1個人意識最迷糊時,潛意識活躍強度也就是最強的。那么1個人在什么狀態下其意識是最迷糊的?答案是:1個人的意識不能完全迷糊,因為完全迷糊的意識狀態就是死亡狀態,這時潛意識也跟著都死了,所以1個人意識最迷糊的狀態——可以認為是失去了90%的“意識清醒度”的狀態是“睡眠”。1個人在睡眠時,其潛意識就開始在腦海中瘋狂了。這種瘋狂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在睡眠中,由于并沒有完全失去意識,潛意識還是需要“化妝一下自己”出來活動的。也就是說,當1個人躺下睡覺時,1個人腦海中潛意識的“化妝晚會”也就開始了。從另一方面來說,“夢”是本能欲望的發泄,在夢中出現的情景就是“化了妝的本能欲望”的表現,因此,“夢”是被壓抑欲望的變相滿足。

再從另1個角度來講,“夢中的”內容有多么古怪和荒誕,那么現實中1個人的“特定心理防衛行為”就有可能會有多么古怪和荒誕。由這一角度而說,當1個人患上心理疾病時,實際他在作著“白日夢”。

第二、誰的能量強度越大,那么誰就越會有機會站到晚會舞臺中央表現自己。所以1個人夢中所現內容都是當晚其潛意識綜合能量強度最大者。所謂“皇帝輪流坐,明年到你家”,當1個被壓抑的本能欲望的潛意識在舞臺上“狂歌勁舞”后,就暫時成為了“泄了氣的皮球”,那么下1個“狂暴的本能欲望”就會跳上舞臺繼續“瘋狂”。如此,1個又1個的潛意識會陸續登臺表演。凡是登上舞臺的潛意識都會成為我們晚間睡眠中的夢境內容。所以1個人一晚上會做上十幾個夢。為什么我們只能記住幾個甚至1個夢呢?答案是,只有那些能量非常強大的、又偽裝的很好的夢境內容才會被回憶出來,其他能量不大的夢境又被重新壓抑了。

第三、1個人在睡眠中,大腦會主動關閉由“思想轉化為行動”的運動皮層系統的神經聯系。因此,盡管腦內“波瀾壯闊”,但1個人還是會安穩地躺在床上。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夢是“心理防衛行為”的“腦內獨自運行”,心理疾病(心身疾病)則是由于某個被強烈壓抑的本能欲望的能量強度非常的強大,以至于已經表現在行為上的“腦內外”同時運行的狀態。

最終就是說,睡眠狀態是社會規范被執行的最虛弱的狀態——這個狀態即是本能欲望最容易突破社會規范表現自己的最佳狀態,所以“夢”是潛意識表現自己的最佳“媒介”,因此,獲取1個人潛意識內容最好窗口就是分析1個人的夢境。

那么再回過頭來講,催眠狀態也是意識很模糊的狀態,為什么不能通過催眠來抓取1個人的潛意識內容呢?答案是:在催眠狀態下,催眠師的暗示的能量是最強的,因此始終站在舞臺上的“舞者”是催眠師,而舞臺下“一片黑暗”,催眠師就“無從下”找出錯誤的潛意識。

第二個偵查1個人潛意識中秘密的方法是自由聯想。

在一次與患者的交談中,弗洛伊德中突然意識到,可以通過與患者在“隨意”聊天中,偵查出患者潛意識中的秘密。自此以后自由聯想方法就被逐步創建出來了。自由聯想之所以會有效,其原理用今天語言來說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思想的關聯性。

請閱讀一下這幾個詞:手表;蘿卜;媽媽;鉛筆;針刺;性欲;牽手;當你閱讀這些詞的時,你察覺到你的情緒發生了什么變化了嗎?你是否會更容易想起與某一詞語相關的內容。例如:當讀到“蘿卜”時,你是否會更容易想起蘿卜的味道或者“白菜”?當讀到“鉛筆”時,你是否會更容易想起橡皮?

就是說,當某個人想到一件事情時,就會觸發與這一事件相關的“一窩事件”。這樣第一件事件就引發了第二件事件,第二件事件又會引發第三件事件,以至無窮。思想引發思想,念頭引發念頭——就像是“拽鏈條”一樣,最終就把所有與某一思想(例如心理疾病及其癥狀)相關的“所有思想”全部“聯拽”出來。因此,通過這種聯拽,即可將與某一心理疾病相關的內容像拽鏈條一樣都“拽”出來。

第二點、一切涌入意識的思想都是潛意識的。

今天腦科學已經證實了這么一件驚人的科學事實:當1個人在意識中明確地呈現出1個意象時——例如“我要吃蘋果”這個念頭,至少在一百毫秒之前,在他腦皮層中主管這一意象的腦皮層——“我要吃蘋果”的腦皮層區域,已經事先開始活躍了。也就是說,無論你的腦中呈現出什么念頭,實際在一百毫秒之前,就已經被事先決定了的。這一點說明了什么了呢?

很簡單,我們要去想什么,不是由我們自己的意識控制的,而是在腦皮層中預先為我們就設定好了的。更清楚地說,凡是在意識中出現的任何念頭都是潛意識的,而意識上出現的任何事件實際都是由潛意識決定的。

注意了:從以上兩點可以清楚看到,在1個人腦中看似偶然和隨意出現的念頭,實際上都是潛意識的。而且念頭與念頭之間都有著密切的,甚至硬性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在人們印象當中好像是可以由自己的意愿來自由選擇的,而實際上,“自由選擇”只是1個“假象”——你現在意識上去想什么,以及你正在想著什么,在你意識到它們之前,你的大腦就已經為你準備好了。這一現象也說明了,1個人很難意識到自己錯誤的“硬件”原因——即“腦神經系統的運行規則”的原因。

當然,這種關聯性可以由外界刺激瞬間打斷。例如你在做著“白日夢”,而突然1個人與你說話,那么你腦中思想的下1個起點就由這個人所說的內容決定了。比如說,你在計劃著明天的一次旅行,而突然有人向你提起一年以前的那次同學聚會,這時你腦中內容就跳躍到以同學聚會為起點的內容開始聯想起來了。從這一點可以清楚看到,在自由聯想過程中,精神分析師“總攬全局”適合時機的提示,起著重要作用。

第三點、偽裝、碎片和拼接。

關于精神分析的技術,在時至今日的一百多年的驗證中,實際上的核心技術只有1個——自由聯想。自由聯想是什么?自由聯想就是讓患者舒服地躺在沙發上,然后通過患者開始時想著自己的癥狀為“線索”,進而毫無顧忌地說出蹦到患者腦中的任何想法,無論這想法看起來多么荒謬可笑、無恥,甚至讓人無法相信。那么如何通過這種自由聯想獲得對方潛意識中的秘密呢?

用1個比喻說明一下:

假設有2個人之間隔著一堵無法逾越的墻,其中墻那邊的1個人要把繪制在一件大花瓶上的“藏寶圖”傳示給墻這邊的1個人。然而墻上只有1個像碗口一樣大的小洞,怎么將藏寶圖傳示過來呢?墻那邊的人通過思考后,他把花瓶打碎了,然后他把花瓶碎片一片一片地傳遞了過來,而墻這面的個人就憑借技術“復原”整個花瓶,由此就獲得了“藏寶圖”。

以此為喻而言,患者的潛意識就是打碎花瓶者,洞口就是“社會規范”所允許的限制通道,被壓抑的本能欲望試圖通過“打碎”的方式通過洞口,而精神分析師就是墻這邊拼接花瓶的人。

因此,凡是蹦到1個人腦中的思想都不是本能欲望的直接表達,本能欲望為了能夠實現自己,會通過“偽裝”和“打碎自己”的方式通過社會規范允許的“洞口”。精神分析師要做的工作就是,將看似毫無意義的“思想碎片”一片一片地拼接出來——精神分析師更像是一位拼接瓷片的考古學家,進而洞察出潛意識中的真正秘密。

在精神分析過程中,患者僅僅通過“自由聯想”的過程就會治愈大半的心理疾病,當然在治療期間,精神分析師在適合的時機進行提示和引導起著關鍵的作用。當通過精神分析師與患者的共同努力,讓患者完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心理疾病也就獲得了徹底的治愈。

第七節: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訣是什么?

所謂“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就像任何人都會患上感冒一樣,在世界上任何1個角落,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平民或是總統,都會時常處于憤怒、焦躁、自責、自卑、抑郁、苦悶、恐懼和強迫的精神折磨中。

弗洛伊德從“精神”這一概念出發,研究治療人類精神疾病的方法。他發現人類的一切情感體驗(喜怒哀樂)和行為(善惡美丑)都是由人們在表面意識上不為所知的“潛意識”控制著。由此,弗洛伊德將1個人的“精神”分為了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而后又進1步劃分為了原我、自我和超我。

人類精神痛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折磨精神的本質是由本能欲望(性和攻擊)與社會規范(道德和法律)的沖突所引發的。那么為了避免精神痛苦能不能刪除本能欲望和社會規范呢?我們已經看到:第一、不能刪除本能欲望。因為你就是它!如果把它刪除了,你也就完蛋了;第二、不能沒有社會規范。否則,人類社會將成為“禽獸社會”,每個人都將成為精神病人,人類也會跟著滅亡。

既然如此,又該如何解除折磨精神的“魔咒”(指本能欲望與社會規范的沖突)?

方法是,首先接受和正視以下兩點:

第一點、坦誠、勇敢面對1個“獸性的你自己”。

世界上沒有“完人”。作為1個正常人——“正常”本身就代表著你必須擁有本能欲望(性和攻擊),從人的本性來說,1個人的頭腦中都會偶爾出現某些不的良念頭(甚至齷齪的念頭),這是正常的。如果不出現這些念頭反而就不正常了——只有石頭才不會出現這些念頭。

因此,坦誠、勇敢面對1個“獸性的你自己”,你將不再為自己的懦弱無能、腦中出現的齷齪想法,以及過去的某些令你羞愧難當的行為而過度的自責自己,因此也就避免了由過度自責(超我對原我的懲罰)導致出現的自卑、抑郁和某些強迫癥的出現。(注意:過度是導致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不過度則是正常的)

記住:任何1個人,包括任何的所謂“大人物”,都曾感到自己很自卑和很無能,他們的內心與你一樣都是獸性的。當你勇敢地面對和接受自己時,你就已經治愈和規避了一半的心理疾病了。你會更真實的對待你自己。

第二點、正視社會規范。

維持社會的存在,以及指導人類正確思想、欲望和價值觀的是社會規范:信仰(道德)和制度(法律)。因此,也不要試圖超越社會規范。因為當你能夠識字之際,社會規范就已經在你的潛意識中內化為了“你自己”。當你試圖違反社會規范時,實際你就在懲罰你自己,你將由此不斷經歷挫折和痛苦。也許有人會認為“自己沒有內化的情況”,那么請想象一下,現在你就到繁華的街道上裸體行走一番試試,如果你感到羞愧,那么你就有了“內化”;如果沒有任何羞愧,那么你就是精神病人。

當你能夠正視社會規范時,你就會更加的清楚明白,作為1個人,你離不開它。它是你獲得安全和快樂生活的必然、也是必須的存在。

在接受以上兩點事實的基礎上,解除折磨精神的魔咒——也是在精神分析概念下,治愈心理疾病的秘訣是:

第一、對于符合于社會規范和基本道德的本能欲望,你可以去享受生活——這是生命本身帶給你的禮物。

第二、對于違背社會規范的本能欲望,你要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建立合理的疏導方式,即建立健康合理的心理防衛機制。

第三、在閱讀過本篇文章后,能夠讓你在遇到重大精神刺激時,避免任何心理疾病的方法是:當本能欲望與社會規范發生猛烈的沖突時——就是當你經歷重大精神刺激焦慮時,你要像1個“旁觀者”一樣,一方面去努力接受1個“獸性的你自己”,另一方面要正視社會規范的不可侵犯性——你要清楚明白,如果違反社會規范,你將經歷更大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這樣,在經歷精神沖突的整個過程中,就會由于你的不斷接受和正視——觀照,而不斷拆除由本能欲望和社會規范正在為你編織的“心魔”——“錯誤的潛意識”。你就會在心理疾病沒有形成之前,將其消滅在萌芽之中。

運用這種方法就好像是,有2個騙子(本能欲望和社會規范)要來騙你,而在他們行騙之前,你就已經十分清楚地知道他們的行騙伎倆和整個的行騙過程,而你也就不會去上當一樣。

當你用意識來觀照(就像是監視)本能欲望與社會規范間發生的沖突,那么你就擁有了強大的“自我”(代表理性)。僅僅是這種觀照,你即可阻止和消除任何導致心理疾病的潛意識在腦中形成。當然,這種觀照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你才能獲得這種特殊的“鎮定能力”。

在生活中,當不斷運用這種觀照方法,就會讓你在每一次經歷精神挫折的“狂風暴雨”中,“不濕衣襟”的全身而退。

第四,通過不斷挖掘過去的心靈創傷,不斷去接受自己和正視社會規范,那么你就在不斷的修復和撫平這創傷。你就能完全解除和徹底治愈你的精神之痛——“焦慮、抑郁、自卑、強迫癥”等心理疾病。

只要你充滿信心的不斷去修復,你就一定會獲得心靈的痊愈。注意:不斷去重復“意識到”很重要。這就像是,再鋒利的斧頭也不可能通過砍一次而將樹砍倒一樣,若想徹底根除心理疾病,需要你不斷去努力修復你心靈創傷!

第八節:禪定在治療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下面,通過3個問題將禪定在治療心理疾病中的作用切出來。

第一、要想治愈心理疾病,必須要去如何做?

用1個比喻說明一下。有1個人把一段繩子打成了結,然后投入到布袋中。有一天,他要解開這一繩結,又該怎么辦呢?請問,他在袋子旁邊叩頭祈求行不行?答案是不行。無論如何,解開繩結的唯一方法只能是把繩結從布袋中找出來,然后才能解開它。

以此為喻,在腦中形成的錯誤潛意識就是“心之結”,大腦深處就像是布袋。如何解開心結呢?答案是:要想解開某一心結,必須要從腦海中將這一心結找出來。否則,任何祈求或其他任何方法對于解開心結來說都不具有根本作用。

因此,要想治愈心理疾病必須要找出腦海中導致心理疾病的錯誤潛意識。

第二、治愈心理疾病的難點在哪里?

注意:治療心理疾病看似簡單,實際是1個復雜的綜合過程。輕度的心理疾病可以通過幾次的咨詢而被治愈,嚴重的心理疾病則需要長期的跟蹤治療,一般會延續數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為什么需要這么長時間來治療呢?原因有兩點:

1、只有經過長期的分析治療(自由聯想),才能獲得1個人腦中導致心理疾病的錯誤潛意識。

2、在一部科幻電影中,1個人類對1個機器人女殺手說:“你的力量來自你的邏輯思維”。對于機器人來說,它可以在矯正一次錯誤后“永不再犯”,治愈心理疾病的過程,實際就是矯正自己錯誤心理行為的過程,而人類的弱點是,總是會去重復犯同一錯誤。因此,雖然許多人意識到了自己的“心結”但是卻不斷經歷心靈之痛的原因是:“人心太過軟弱,無法通過一次或幾次而將錯誤的心理行為矯正過來”。

進1步說,沒有剛毅強勁的內心力量,不同于催眠后暗示現象(如同輕度的心理疾病),當1個人面對嚴重心理疾病時,就無法通過幾次或在短期內將“心結”解開。例如,對于強迫癥、恐懼癥和焦慮癥等,人們明明知道這是錯誤的心理行為,對于“病由”也已經比較清楚了,但是自己就是沒有堅定的內心力量來解除不斷重復發生的心理行為。那么精神分析是通過什么方法克服這一點的呢?

精神分析師通過與患者不斷重復挖掘患者的精神之痛,就像用橡皮擦除字跡一樣,由于精神分析師的鼓勵和強大的暗示作用,患者會將腦中錯誤的潛意識通過不斷擦除的動作而最終擦除掉。所以長期治療,或者說長期進行精神分析的另1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斷重復擦除錯誤的潛意識”。

因此,治愈心理疾病的難點在于,需要長期的精神分析才能獲得導致嚴重心理疾病的錯誤潛意識,以及由于人心不夠堅定,需要一定時日才能徹底擦除錯誤的潛意識。

第三、修習禪定對治愈心理疾病有什么作用?

1、更有效率的反省作用。

1個人在“自由聯想”過程中,可以更有力量的挖掘出腦中錯誤的潛意識。也就是說,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會讓1個人更容易找出腦海中導致心理疾病的錯誤潛意識。

2、強勁有力的擦除作用。

禪定對治愈心理疾病有什么樣的效用?或者說,為什么在修習禪定過程中不斷增強的強勁心力會對治愈心理疾病起著巨大作用?

答案是:修習禪定的過程就是獲得強大心靈力量的過程。也是獲得強大意識力量的過程。意識力量越大,那么擦除潛意識的速度也就越迅速和越徹底。這就像是,當用100度的沸水去煮需要15分鐘,用200度的熱油只需幾秒鐘,而用500度的火焰只需瞬間就會徹底殺滅乙肝病毒一樣,在修習禪定過程中,隨著心力的不斷增強,就越來越會縮短徹底擦除錯誤潛意識的時間。當真正擁有堅定剛毅的強大心靈力量時,即可在意識到心結的當下,一念清除心理疾病。因此,通過修習禪定獲得心力和治療心理疾病同時進行是事半功倍的。

另外:單單修習禪定是無法解開心結的,這就像是,只有手勁而沒有技巧同樣是無法解開繩結一樣,禪定的作用是在心理治療的前提下,可以超速解開心結。這就是修習禪定對治愈心理疾病的實際作用。

記住:你的心是自由!怎么來的,也會怎么去!

以上即為精神分析的原里和操作方法。后續文章將繼續論述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我們將繼續發現神奇、秘訣和讓人無法相信的心靈奧秘!

篇二 : 治療腦部疾病的明星——可可?

心理導讀:研究結果表明,未經加工的可可粉中所含的化合物可提高大腦認知力。可可迷不能錯過噢!——

提高認知的化合物

好消息!好消息!巧克力迷們注意了:未經加工的可可粉中富含某種有益化合物,可提高大腦認知力!去年九月份,意大利拉奎拉大學(University of L'Aquila )的研究者、Mars公司的科學家們及同事發表了共同研究結果:老年人的認知能力通過注射某高濃度的天然化合物可被提高,而該種化合物存在于可可中,被稱作黃烷醇(flavanols)。該研究在90位患有輕微認知障礙的病人中展開,認知障礙是阿茲海默癥(老年癡呆癥)的前兆。在三個獨立測試中,測試涉及言語流暢性、視覺搜索能力、注意力等因素,每日飲用含有中度或高濃度黃烷醇可可飲料患者的認知能力高于那些飲用低濃度黃烷醇的患者。

雖然可可粉的應用機制尚不得知,但研究發現了一種特別的黃烷醇——表兒茶素【epicatechin】應讀作“去表兒茶素(minus epicatechin)。“人如其名”,去表兒茶素這一名字就揭示了其結構,將它與其他兒茶素分開,該有機化合物大量存在于可可粉,還有蘋果、酒、茶中。如下圖,去表兒茶素是如何成為能提高大腦的食物分子呢?其他研究發現,去表兒茶素還可以促進血管生長和血液流通,如此一來就可解釋認知力為何提高,因為更完善的血液流動可為大腦帶來更多的氧氣——提高大腦功能。

去年十月份,動物研究者們在《實驗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刊登一篇論文:他們已經證明純去表兒茶素提高記憶力的過程。論文中提到他們用腹足類(如蝸牛等)做實驗,蝸牛可以記住經過訓練的任務——比如在去氧水中屏氣,如果給蝸牛注射去表兒茶素,蝸牛們可以在水下憋氣一天多;而沒有黃烷醇,蝸牛們則堅持不到三個小時。在此之前,索爾科研究院(Salk Institute)的神經科學家弗雷蓋奇(Fred Gage)及同事就發現,去表兒茶素可提高大腦的空間記憶力,并可促進小鼠的脈管系統。蓋奇感嘆道:“真的很難想象,僅僅是改變這一點,竟能對行為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如果日后的研究能夠證明該物質確實能提高認知力,那么黃烷醇補充劑或生可可粉將會成為醫生“新寵”。

那,我們現在可以大吃巧克力了嗎?

非常遺憾,不可以!每份食物的來源、加工、儲存、制備等等,每一個步驟都會影響它的化合物組成。也就是說,你所鐘愛的夾心糖、茶飲中究竟還有多少黃烷醇、是哪一種黃烷醇——沒人知道。愛吃巧克力者們的悲劇啊,現在大部分的可可加工方法都會去除原料中的黃烷醇。甚至被吹捧為“健康”的黑巧克力也難逃厄運,即使如此之黑,富含可可,可經過加工后黃烷醇也是少得可憐。

研究者們僅僅是剛開始制定巧克力中黃烷醇的測定標準。一個普通巧克力和半盎司巧克力棒中大約含有50毫克的黃烷醇,也就是說每天你得吃10到20個巧克力棒,才能達到拉奎拉大學研究結果中的黃烷醇標準。而與此同時,巧克力中的糖和脂肪讓你體重飆升,或許你也不再想變聰明了。Mars公司的營養科學家Kik-烏里韋(Kik-Uribe),也是拉奎拉大學研究的作者稱:“現在我們有更多的理由享受茶、蘋果、巧克力。但保持食譜的多樣性和變動性依舊很重要。”

與Kuna-Cocoa 的聯系

庫那族生活在遠離巴拿馬城的圣布拉斯島(San Blas Islands),他們每天喝下五杯含高黃烷醇的可可飲料。這個島也以低高血壓而聞名,而生活在內地的庫那人飲用的則是經過加工的低黃烷醇可可飲料。研究者猜想:島上庫那人出乎尋常的健康與他們飲用大量可可飲料有關,于是他們開始研究生可可粉中影響健康的化合物。研究又發現了去表茶兒素,一種在可可中大量存在可進行流通的化合物。

吃巧克力的人聰明?

巧克力還與諾貝爾獎有關?哥倫比亞大學的弗朗茲梅塞里(Franz Messerli)稱:人群中越多人吃巧克力,越有可能榮獲諾貝爾獎。他發現每千萬人中,年度人均巧克力消耗量與該國的諾貝爾獎得主人數有正相關。盡管梅塞里認為巧克力確實有作用,但這項結果并非意味著巧克力成就杰出人士,他的分析僅僅是源于異想天開的好奇心,過分利用了相關性,純屬無稽之談。

來源:譯言網

心理延伸

心理FM:輸在起跑線上,能贏得人生

心理測試:你缺乏哪方面的見識?

視敏感度游戲:壞點 Dead Pixel篇三 : 寬恕可拆毀心理疾病的溫床

人的心病從什么地方來?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無法寬恕他人的過錯而產生的。可以這樣講,學會寬恕他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大大減少感染心病的幾率,甚至還能拆毀很多心理疾病的溫床。<?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office:office" />

第一,降低血壓。年歲大的人都知道有一出京劇叫《紅燈記》,有一句臺詞是“血壓增高,手冰涼”,說的就是人生氣時身體常有的一種反應。如果你愛生氣,如果對別人的傷害耿耿于懷,你就需要檢查一下自己的血壓是否升高。專家告訴我們,一旦你寬恕了他人對你的傷害或者過錯,你就不會那么生氣,血壓也就會降下去了。

第二,減輕壓力。心眼小的人,壓力也大,這是因為很多事情裝在他心里,講不出來,也放不下,壓力自然不少。一個人總是扛著壓力,那會是一種什么狀態?身體能好嗎?一個人若是寬宏大量,什么都想得開,包括別人對自己的傷害,那么這個人就一定是無事一身輕。心里沒包袱,生活、工作都會很快樂,幸福也會隨時來到你身邊。

第三,消除敵意。“敵意”這個詞我們不常用,用我們的話就是看誰都別扭,動輒出言不遜,重則拳腳相加。不論人家說什么做什么,他都會往壞處想,好像別人總是跟他過不去。學會寬容,你對別人就不那么有敵意,話也不會橫著說出口。

第四,控制憤怒。幾年前,我跟幾個老同學聚會。多年不見的人見了不是噓寒問暖,相反卻把幾十年前求學階段的恩怨重新拾起。看那架勢,盡管過了幾十年了,憤怒還是沒有消退。對那些善于寬恕他人的來講,莫說幾十年前的事情,就是幾天前的是非曲直都能忘得一干二凈。記住那些不快之事對自己毫無益處,聰明人一定會盡最大努力找出理由寬恕對方。

第五,穩定心律。一般人的心律在每分鐘七十左右。生氣的時候,特別是面對面爭吵的時候,心律一定會加快,從而增大心臟的負擔。如果一個人總是不肯原諒他人的過錯,氣憤不止,心律就很難恢復到正常范圍內。為了不給心臟更大負擔,弄一個寬宏大量的胸懷,我看比什么都強。

第六,遠離煙酒。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人讓人氣得不得了。怎么辦?猛烈吸煙是一個辦法。不過,這樣做的男人居多。還有的人跑一個小酒館借酒澆愁。我沒有過實踐,不知道煙酒能否讓我減輕內心的憤怒或者痛苦。要是這兩種做法沒有效果呢?身體豈不要兩面受敵嗎?有那工夫還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好一些。

第七,拒絕抑郁。想不開、心眼小的人最容易心情抑郁。學會寬恕至少會減少很多令你抑郁的機會。不信的話,可以問問已經抑郁了的那些人,他們一天到晚大腦忙得很。他們想的并不是如何過好生活、如何做好工作,相反別人如何對不起自己的地方隔三差五就要拿出來“曬”,唯恐忘得一干二凈。這樣的人不抑郁誰抑郁?

第八,少點焦慮。有人說,一個人適當有點焦慮有好處。不過,對于缺少寬恕情懷的人來說,那種焦慮還是沒有為好。不能寬恕別人的過錯往往有這樣一種情緒,好像別人都在跟自己過意不去。人家從他眼前經過,沒有跟他打招呼,他也覺得對方對他有看法。殊不知,是他對別人的“不是”耿耿于懷才使人家少說為佳,唯恐哪句話不到位讓他老人家生氣十天半個月。

第九,少些不適。我有個朋友遇到事情,如果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就在別人身上找毛病;如果有別人的問題,即便一點點,吵吵起來沒完沒了。我經常聽她說,不是這個地方不舒服,就是頭疼、胸疼、腿疼。時間一久,經她一說,渾身上下沒有一個地方不疼的。這樣的人很容易患病,很容易患上跟“心”有關的病。

第十,擴大交往。心胸曠達之人交往往往很廣泛,朋友也是不少。要知道,人這種社會動物除了家人還必須有社會交往;交往不夠勢必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也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美國已故前總統羅斯福說過:“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是與人相處”。從某種意義上講,寬恕是獲得友誼、積累人氣的一個重要途徑,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

第十一,家庭和睦。一個家庭的最基本關系就是夫妻關系。夫妻來自于兩個不同背景的家庭,諸多不同往往影響著他們的共同生活。夫妻之間針尖對麥芒,恐怕一天也過不下去。健康的家庭關系就是成員之間,包括夫妻之間,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寬恕對方的缺點或者錯誤。只有這樣,這個家庭才能和睦,只有這樣這個家的每一個人才有可能幸福。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家庭一輩子沒有矛盾的。有了矛盾不怕,寬恕則是用以解決矛盾的萬能鑰匙。

第十二,心理健康。我記得多年以前北京某醫院的一位專家說,心臟病、糖尿病以及癌癥等很多疾病都屬于“心病”,即與人的心態有一定關系。人的心病又從什么地方來?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無法寬恕他人的過錯而產生的。可以這樣講,學會寬恕他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大大減少感染心病的幾率,甚至還能拆毀很多疾病的溫床。

相關信息

熱門信息

順時針紀念冊制作部紀念冊制作設計定制品牌,專業定制畢業紀念冊設計、同學聚會紀念冊制作、領導退休紀念冊、戰友聚會紀念冊、同學紀念冊、旅游紀念冊、成長紀念冊、寶寶紀念冊、同學錄、通訊錄制作設計、情侶紀念冊、退伍紀念冊等各種紀念冊制作定制服務。
2003-2017 順時針紀念冊設計制作公司 m.ftvqy.cn 版權所有| ICP備案:蜀ICP備16035673號-1

導航 客服 QQ 電話